豆瓣评论

  • -Philologie-
    在2024开年就读到了自己的年度最佳书目,书前宣传语说勒佩尼斯是德国首屈一指的知识分子,真真诚不我欺。勒佩尼斯提出的德国精神中文化与政治的分离传统与人为合一的思想脉络确是高论。将其作为思想史经典的话,这一理论似乎适用于不止德国。或者,在文化远离政治之外,不仅有文化配合政治,更有利用文化弥合、引导、补足政治。勒佩尼斯坚持文化是社会和政治的“第二性”,但是文化更具有独立性和先锋精神。或许中国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60年代的尝试,就是在试用文化领导政治。勒佩尼斯认为文化,或知识分子,要更多地参与政治,深入日常生活,这一点是非常高明的;这与奥尔巴赫的观点相互呼应,奥尔巴赫同样呼吁关注个体生命和日常生活。最后,勒佩尼斯不愧是首屈一指的知识分子。01-29
  • 保罗
    额,算是第三次不得不重新标记了吧,比较有感触的就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国家就梦想以文化上的成就来替代这个说法,另外就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啦12-20
  • Dazzling
    只读了格拉斯部分,关于格拉斯后期的政治活动,蜗牛日记 蟹行12-04
  • ABC
    文化与政治,以及现代性的到来。文化在德意志的在野性,保证了纳粹的崛起。因此,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现今在德意志何为?或许在最后作者认为,应当在日常生活重新发现文化与政治的关联,这也是德意志文化走向与政治有机结合的唯一路径。10-20
  • 川萍
    长20世纪对德国来说,特别是在德意志文化遗产的批判性重建方面格外沉重。勒佩尼斯此书揭示了文化如何在德意志历史上成为政治的替代品,成为知识分子退回到内省的精神世界中去“不问政治”的避难所。作者对德美之间文化互动的剖析使人很受启发,也显出这种“德意志性”(Deutschtum)的张力所在:它代表着一种身份,一种自神圣罗马帝国以来失落的政治秩序带来的深刻苦涩感。如梅尼克所言,德国人面对的文化母题从始至终只有一个:怎样接受普世理想在文化和政治中的双重失败,尤其是这种失败造成了千万无辜的丧命和20世纪诸国家的毁灭性灾难。其中,普世理想的载体必然不是民主政体,而是以宗教与思想为基础的天下帝国。德式民主如何能继续避免“魏玛困境”,不仅是德意志民族“未竟之往昔”的延续,也是今日欧洲秩序稳定的根本关切所在。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