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电子书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死之泉
反馈
书名
死之泉
作者
皆川博子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7
ISBN书号
9787540262914
出版年
2022-3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页数
536
定价
89.00
装帧
平装
标签
文学
日本
豆瓣评论
凰_in_douban
虽然人的性癖是自由的但是(下略)
05-26
Aokoho
一二部分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 第三部分泄气 仓促如提要的描写好像作者并没太多兴趣 急于收束定格于最后一帧 这导致不管从情感还是推理的对位法上的失序 最后的段落才令人满意 至于期望的血液之流涌入绝望之心 芬里尔之牙等象征意象 调动理解去意会也还是隔了一层孤零零的 反过来说作品更像一个装置艺术 并没有诉诸廉价的道德说教或煽情 代后记的逆转恐怖影视用多了今天看反而显得无谓 整体上也不算很官能 追随心境还是能体味不少
05-26
腔棘霸王鱼
作者可能想写成推理歌剧,但各个部分都不尽如人意. 讨厌代后记的那个可以有但没必要的诡计(?)
05-04
昵称被人占用
完全不是推理小说。一帮外国人名的人说着日语风,怪
12-11
明白
书腰介绍这本书是推理小说 边看书边疑问这是本推理小说吗 当看到500多页处的代后记时猛然发现这的确是本推理小说啊 我把代后记认真看了两遍 确认这是个强力反转 但我没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我认真看了下豆瓣里的30多个评论 我发现好多人都没看懂这本书 我虽然也不太懂但森森觉得这本书好厉害呀。从城堡底下出来的人应该是埃布纳或者克劳斯和两个米夏尔
10-10
橘子
最后一章的故事推进有点仓促,需要多着一些笔墨的部分反倒写得直白了。有些地方没读明白,在收尾部分提供的新信息很突兀,译者序效果很好,但总觉得这种一杆子捅破窗户纸的反转扛不起几百页的故事厚度。视角切换的时候不能多敲俩回车吗。
11-06
阿原
和《剖》《天,魔》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强大的细节,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自作聪明的代后记,故事性尚可,不至于读不下去,纳粹博士的邪恶研究计划一点也不cult。
09-17
则天去私
太冗长了,篇幅比上半年引进的《天堂之音,魔鬼之名》更长,有一些部分还比较耐看,但令我不满的是读到一半的时候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推理相关的情节,时间线铺的太长,最后揭露伏笔时总显得绵软无力。而且我读日系推理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省略记人名的麻烦啊。
09-15
樂人
这本挺好看的,和《倒立塔》一样,偏玄幻的皆川博子,读起来更文艺。(80分)
11-28
亦木
一部史诗巨著吧,最后的反转还是很有意思。
11-27
amygdalin.
推理成分很弱, 更类似于叙诡的猎奇小说。知识点并不很密集,但有种看黑死馆的烦躁感。这个BEST赏水分有点大…
11-25
赫克托尔
一个如今已是92岁高龄的日本女作家在1997年写的德国二战背景小说,参考文献多达30本书,文笔太优美了,不知道的人真的会以为是欧洲人写的。前两幕太迷人了,Nazi什么双头人啊阉伶实验描写得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然而第三幕完全垮掉,就结局也是结束得莫名其妙……
11-22
西山金兰
《死の泉》(1997)5.6-5.12。取材于纳粹“生命之泉”,依托作中作形式和结尾逆转的历史+耽美小说。广泛的考证和周正的艺术气质从起跑线上便与同时期一众新本格年轻作者拉开了距离。文笔和翻译表面上流畅却随着剧情推进显得跳跃从而令人心生疑窦。而不同视角描述、不同内容之间不隔行留空白的做法又加剧了阅读的混乱。也令作者原本期待达成的真实与虚构的交汇、以及扩大文本想象空间的目的变得含混不清且缺乏剧情基础层面上的严谨度。倘若仅仅是因为较之其他日本作家更贴近欧洲文风或是敢于直面表现纳粹美学思想而获得吉川英治文学奖,不免引人贻笑大方。皆川博子自有其独到之处和更优秀的作品,但本作似乎不能为前两者提供论据和支持。纵观2022年,阅读的大部分所谓推理小说都不尽如人意,自己极差的阅读写作状态实在需要调整了。
05-13
鸡狗腿子
我真的好喜欢奶奶写的狗血故事啊!美少年加同性之恋就把我锁得死死的,心甘情愿为奶奶献出心脏,看了五六个小时终于看完了这一厚本。最后发现这个故事背景和浦泽直树的《怪物monster》一样诶,都是围绕德国某人种实验计划,以及关于名字的悲剧。(谁能告诉我最后那到底是谁啊?!豆瓣都没有评论给我解一解惑TAT)
05-12
lmwdtzs
别把这本当推理看。第一部分相当冗余,绝大部分都是对女主生活的描述,而即使以她的视角看,对于生命之泉和那些残酷的实验的描述也过少了,这一部分基本只起到了介绍人物的作用,就这点其实也没都讲清楚。第二部分本应是个不错的故事,但不知是翻译排版问题还是原文如此,有大量明明是两个场景却连空行都没有直接相连的段落,看的时候就很莫名其妙,突然视角就变了。一些人物的行为也缺乏逻辑。但这一部分最后的反转还不错。后记,我不喜欢这个反转,不仅是因为它剥夺了最后一丝光明,还因为这个反转将第二部分的很多情节变得毫无意义,且缺乏伏笔。
05-12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