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隔音太差
    所以罗兰巴特即代表了诠释学转变的高潮以及新教诠释方法的胜利。12-14
  • walden
    “随着16、17世纪出现了对这些段落字面意义的重新强调,《圣经》成为鼓励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学研究渐渐被视为一种宗教义务。”10-01
  • 老戴
    短评写长了,又被审核去了,无语,简单点说就是这书废话啰嗦,但书面摸了很舒服06-02
  • Antiphon
    比另外两本稍微次了点,感觉就是超级多的材料堆起来的。内在线索就是圣经释经学的历史实证化,八分吧11-18
  • 郁哲也的喵
    思维方式和研究思路上看到了韦伯的影子,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自然科学版本,自然科学与资本主义是具有同时性的,都探究宗教与近代(科学或资本主义)的关系10-17
  • 徐大仙!
    有点难懂哈哈,有机会再重读一遍10-16
  • Z
    作者坦白地面对自己的无力,在面对苍白的经文时。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冲动——存在之争。无法被完备地书写,也无法被完备地诠释。理论,诠释,观念,对神的理解——皆有缺憾,但人之为人,便是要这样活着。12-09
  • lifedivine
    以释经的演变史为中心展开,极为旁征博引,但细节略多,稍显细碎,不过也给阅读过程带来一些乐趣。就本书的独特且深入的视角和将大量原始材料组织成全景式分析的功力来说,绝对值得好评12-16
  • 社会正义武士
    写得很好,尤其是物理神学那部分格外好。核心其实是在梳理圣经阐释学的转型,所以放在科学史译丛里来看稍微有点单薄了。举个印象深刻的例子,17世纪大建植物园,背后可能确实有园丁-神的形象在推动,但是为同期从新大陆运来的药用和观赏用植物提供生长环境可能是更直接的原因。11-05
  • 聂北秦
    「17世纪科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实践者不愿放弃在他们看来赋予自然界以更深意义的那些东西。从事这些活动并持有这些信念的人并非在义无反顾地朝着一个经验科学的美丽新世界迈进,而是开始意识到他们对世界的新解读的完整含义,以及一种将正当知识归结为数学关系和分类系统的自然观的相对贫乏。我们必须将帕斯卡在沉思新宇宙的永恒寂静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恐惧”与17世纪的杰出成就所产生的乐观主义并置对照。对新科学的肯定是暂时性的,而不是必胜主义的,它总是伴随着对人类境况偶然性的认识,以及越来越意识到后巴别塔世界中一切意义结构的任意性。始终存在的堕落之阴影笼罩在新伊甸园的千禧年希望周围。」05-05
  • henryyb
    主要论述了圣经解释如何从寓意解经转变为字面解经,在这一背景下自然之书与圣经之书如何分类,进而论证近代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不过似乎从寓意解经到字面解经并非是一线性发展,毕竟在中世纪也存在字面解经。不知自然之书与后来的德意志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然观念是否存在关联?04-22
  • 润青
    对《圣经》之书和自然之书的阅读方式或理解方式在近代发生根本变化:从象征主义到字面主义。这种转变与近代科学的诞生息息相关,因此也与现代社会的诞生息息相关。本书为理解西方古今之变和现代性的传统背景提供了非常有趣的视角。让人大开眼界。04-08
  • 镜中
    有意思,但角度更偏向于解经史和概念史,做这么大的题目自然有些单薄。圣经作为神启文本与自然作为圣经象征物的二元关系,即syntax与semantics,支配着认识世界方法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比知识考古学更像Les Mots et les Choses。宗教改革前,圣经是绝对之书,反映神的意志,自然根据圣经产生象征构成世界;而宗教改革之后圣经仅用于字面阐释,自然的解释权威缺席,为经验与实践提供了机会。哈里森的这套理论大纲很简单,将科学变革的导火索接上了非科学承诺的变化。但实际上,哈里森厉害之处在于论述十分严密,前面大量文献已经把简单的结构填充完满了,而最后将近代史的线索归纳为伊甸园的堕落、洪水与语言变乱,初看不可思议,但给出的材料和论证令人信服。一种理论能做到如此自圆其说,便是合理,无可吐槽11-08
  • Petrichor
    看得虎头蛇尾。作者关注了新教改革改变的文本诠释方法导致的自然物意义的掏空,以及堕落叙事带来的伊甸园重建的努力。有机会得再好好读一遍。08-03
  • 砚一
    人们普遍承认现代科学起源于17世纪,但是意识到现代宗教也是在这个时间出现的人并不多。新教的救赎乃是通过“拯救知识”的手段来实现的,拯救不再被视为恢复神在人之中的形象,这种救赎动力被重新引向自然界,科学活动成为获得世俗拯救的一种物质手段。但是从事科学活动并持有这些信念的人并非义无反顾地朝着一个经验科学的美丽新世界迈进,而是开始意识到他们对世界的新解读的完整含义,以及一种将正当知识归结为数学关系和分类系统的自然观的相对贫乏。我们必须将帕斯卡在沉思新宇宙的永恒静寂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恐惧与17世纪的乐观主义并置对照。对新科学的肯定是暂时性的,而不是必胜主义的,它总是伴随着对人类境况偶然性的认识,以及越来越意识到后巴别塔世界中一切意义结构的任意性。始终存在的的堕落之阴影笼罩在新伊甸园的千禧年希望周围。05-28
  • Cherrysome.
    新教卫道士面对失语状态的垂死挣扎。06-27
  • 怒歬
    上帝留下了自然之书和《圣经》之书。随着17世纪一种新教的文本诠释学的出现,物质世界的目的不再只是指称功能和象征功能,它需要自己的语言,这导向了一个机械化宇宙的出现。恢复神在人之中的形象被重新引向自然界,科学活动成为获得世俗拯救的一种物质手段。最终,科学活动与文学活动、宗教教义之间的共同基础越来越少,现代性得以诞生。04-18
  • NADPH
    3.5 读到译后记,译者说明了我认为的吃老本的现象,还解释了为什么译出的原因。我倒不觉得释经学是个冷僻话题,把作者的三部宗教与科学话题作品都放入译丛还是过于重复。同意作者的小推论“新教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一种间接的甚至弥散的影响”(说成近代科学更佳),但是不同意作者认为现代科学的兴起“因素中最重要的乃是由新教改革家发起并且受到其继承者支持的字面主义心态”的看法。宗教思想史演变出目的性并不必然是近代科学兴起的始祖,虽然我们也可以在其他殖民扩张、自然志中找到宗教信仰的源头,但作为哲学的神学已经偏离宗教的轨迹了。作者叙述的整个思潮推理性很强,当然也有大量文本的支持,但难免因以宗教眼光全权审视文本而过分推理。总体作为释经史作品看是值得的(加入信仰观念史会更立体),作为自然科学兴起来看确实过于单维度了。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