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Aling
    终于读完。留待补评。06-13
  • starrysky
    那一天,我堪堪发觉自己已经部分地丧失了朝圣者的身份,而已然是一名新生的游牧者了。09-03
  • Sarcophagus
    难以学科归类,招惹敏感体质。大量“/”斜杠译名反映译者自己也先入了坑,纠结其间且并不想解脱。北大旧版重要引文多翻查比照当时译本,新版中译有一些更新。编校印装质量比旧版大有提高,虽然愈发显得,时代的风吹得那么强劲,哪怕是回旋风。03-19
  • 区区向往
    感觉四、五章相比前半部分似乎略拖沓,第六、第七章则不仅转入了对“后现代性”的刻画,刻画本身也开始变得表达暧昧、富有“后现代性”。无奈,“后现代性”具有不可言说的性质,它以消极的方式拒绝物化,以终结历史的方式取消了现代性的矛盾,它是“detachment”,而不是“solution”。“过一种后现代的日子,就是要活在一种无视之中,无视现代性的教益”,现代性的超越欲望被超越,但“后现代性”自己却不提供任何教益,它是现代性因困惑而佝偻的身躯的影子。事实上,“后现代境况的生活是与前现代和现代并存的。”后现代性并不能真的取消社会学的现代性,当韦伯(既然作家们那么喜欢将韦伯当作一个隐喻)脱下了社会学的外衣,他也就成了那个不具有魔法的“存在主义者”。同理,现代性实际也无法回应后现代性的责难,兀自而存。07-28
  • vol
    “齐美尔说” “海德格尔认为” “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06-22
  • 桥栏
    跨年前和友邻说的是:「或许你是的确有需要和值得被保留的东西,我有偏极端的想法后就会觉得自己轻飘飘的(势必掺杂着自私、不负责和不看重地),我还在寻找吧,但我好像也不是那么适合“寻找到”。」直到看到最后一段,希望(希望?)自己在神游外能活出这种生命吧。01-25
  • Solution
    进入大量阅读阶段;没有想到读的竟然很快,有些也大致看懂了?第一章讲齐美尔,第二章讲马克思;第三章讲滕尼斯与涂尔干,反正是越来越复杂,层层深入,逻辑清晰,翻译也很好,就是对于做田野的我看多了容易步入理论的圈套。11月23日,今天看到了第五章 责任,第四章讲的是技术,大量的海德格尔和一些哲学家,甚至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非常在乎文学家的看法,如卡夫卡等。只能说是面对现代化的过程中必谈论题,还有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看待技术、集置等,对人性的消磨的担心,集置规定了我们的命运。11.28——终于看完了,我的妈,后面两章真的看得心不在焉11-28
  • 芳煙
    To live the post-modern life is to live in the ignorance of the lesson of modernity and specifically the lesson of Franz Kafka that the precondition of hope is the necessary unattainability of that which is hoped for.07-17
  • 厚朴
    多重时间,从齐美尔入手强调生命的主调,形式与生命就像游牧者与朝圣者之间的区别,由于平滑我们不再懂得如何去接纳,在那看着我那被牵引朋友离去的情景,我站在那是相对的运动。后现代理路下众多概念描绘出来对身份认同特征的辨析,马飞利索所言则是偶然性的再相逢,在积极的视角下看待后现代社会。也如线性时间观念带来的救赎一般,人们所抓住得以生存下去的信念来源于对未来期许的包含。技术可以是一种生活风格,但生命不是一种支付,伦理资源再无法处理技术,我们是该相信同辈人所遇见的生命维度极限,还是技术的欺骗,死亡成为了重复。没有历史与死亡的人。06-05
  • 一只大鱼
    一个心路历程:从本科读到博士的一本书,最开始是被“界限”“怀旧/恋乡”吸引,现在对“特性/身份/认同”“责任”“他人”更感兴趣。从昆德拉、博尔赫斯、卡夫卡转到了马克思、海德格尔……告别文艺青年了么,哭哭……08-27
  • JeanChristophe
    四星半. 后现代的批判立场实际上早已不过是仅仅一种安全又正确的知识分子姿态罢了,因此本书的长处和短处都在于这直白通俗的二元论划分.适合本科各个专业(甚至可以说,尤其是理工科)作为通识选修课教材使用. 译者用并列的几个词来译同一单词而又不加以标注的做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译后记不知道在自我感动些什么09-12
  • Lola
    精彩程度大约就是对一个重度失眠将近俩月的人来说能在浑浑噩噩的白天保持阅读的清醒10-10
  • 孟羊羊
    文本的互文性创造瑰丽绚烂的谜面的同时,消解了常规的谜底,而呈现一片虚无。戈多永远不会到来,"再无任何别样的东西将会发生"。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