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Caitlann
    先生对张謇的评价最为中肯也最为经典,张謇代表了那个时代大多数的“立宪派”。以前一直觉得立宪派与革命党有合作的可能性,但其实彼此了解实在有限,看似相似其实差别很大,“宪政”之路实在艰难09-20
  • 豆友4764757
    2019-12-7 在述不在论,超出预期。本以为五十年前的研究成果或已过时,现在看来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立宪派综述。印象最深刻的是资政院要求军机大臣到院备询,后以全体辞职做胁要求弹劾军机大臣,资政院与军机处的一来一回以及议员发言摘录看得我痛快淋漓。百年回顾,我们现今仍需“立宪派”,只是这立宪的内容不再包含君主因素。01-21
  • 历史的屁股
    材料和思想尚可,略有臆断之病,整体认知有当时的局限05-10
  • 疏桐
    立宪派来源于士绅阶层,基本上都是经历过传统科举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身上充满历史的复杂性,儒家传统和西方新知、君民共治的理想和错综复杂的政局,立宪派的理想与行动往往屈从于社会现实。立宪派作为传统士绅的最后一代,接受过新式教育或留过洋,儒家传统的忠君思想和家国情怀使他们充满责任感,新式教育带给他们先进的君宪思想。他们赞同渐进的温和改革,但是满清国会请愿和亲贵内阁时却彻底凉透了立宪派的心,立宪派遂转向革命党,同样采用议院制度,区别只是是否保留野猪皮皇室。辛亥革命各省纷纷独立,立宪派贡献极大,但是在短暂的合作后立宪派与革命党人决裂,出于自身局限性投向了旧官僚袁世凯。立宪派形成追求宪政之团体于谘议局、资政院成立,议员们结合而成合法的党派,但中国社会缺乏宪政思想启蒙和相应的群众基础是立宪派失败的根源。02-18
  • philos
    @2016-12-01 16:22:1901-21
  • Marlais
    篇幅紧凑,详略得当。大清亡了,士绅功不可没。晚清的士绅阶层的选择也许可以理解为一个典型的exit, voice and loyalty问题。忠君爱国的传统教育(loyalty)促使他们选择奔走请愿速开国会(Voice),也不乏对清廷失望隐居乡野不涉政事之士(exit)。可读性很高10-23
  • 皇上
    给人一种为了写书而写的感觉,明明几个章节就能写清楚的内容说来说去写了一整本。04-28
  • 清暉
    當時應該是限於材料,有些事件無法詳細調查。可判斷都很準確。統計資料給後人方便了。03-06
  • Whaoe
    读得很吃力,不太对我的胃口09-20
  • Antonio Ko
    最近似乎逐渐想明白一个问题,但也不知道我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在与民间力量互动的过程中,清廷基本尝试用“宪制”的方式应对抗议活动,以钦定宪法大纲和资政院院章的规定来回应速开国会和弹劾军机。这背后是清廷用宪法凝聚国家的努力。另一方面,通过代议机关进入体制内的立宪派成员则始终致力于推翻“预备立宪”形式下的宪法体系,即N师所谓民国国会毁法造法之传统起于清末。这背后的原理,可能又会有些俗套地归结到制宪权与宪定权的区分。06-01
  • 溺在水瓶里的牛
    作者提出“一个革命运动的发生,不在专制政治的败坏或压迫到了极点的时候,而是在统治者措意改善,压迫已经减轻,政治趋向开明之后。”一方面是立宪派温和的办法,改革的理想,被政府的犹豫一再挫败,逐渐偏向革命;另一方面,放松的管制,仿佛打开软木塞的香槟,汹涌的民意喷薄而出。12-30
  • 霜红舞罢
    经典之作,肃然起敬,帮人理解民国乃敌国的真义03-04
  • 您老朋友王狗熊
    虽然是五十年前的东西但是现在看着也很不错,可大可小可详可略张弛有度。01-26
  • 沐浴经年
    五星推荐。“川鄂香与武昌革命”一章尤其精彩。蒲殿俊、罗伦等原本推崇君主立宪,无意与清廷决裂,然而清廷(地方政府无能)的处置不当使得群众也走向极端,酿成流血事件。立宪派终于变成了革命派,清廷最后的政治支持也没有了。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