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LA JEUNESSE
    写作手法很像电影,在致谢里才知道本就是为了写剧本而作。整个事件让人好唏嘘,尤其看到戴维营峰会期间伊朗什叶派推翻了他们的国王,以及后续发生在中东的种种事件,实在不知作何评价。国际政治是如此的荒诞啊,快看到结尾时简直要爆哭。11-09
  • 飞行的丁丁10422
    写得真是好啊,一场峰会,几个主角的过往,神话和现实,历史和当下,评价和反思……让我这个对中东局势毫无兴趣的从漫长的前言到后记读得津津有味。12-11
  • 归宿
    1967-1973-1978 最不受欢迎的总统推动了史上最伟大的妥协,构建了现代中东的总体框架。03-10
  • 梦中的声音丶
    处理暴力比处理和平容易许多。02-16
  • 北京美美丹
    准备在部门内部会议上做一次读书分享,感叹萨达特,如果去埃及开罗,一定要挤出时间去萨达特纪念碑前缅怀这位和平英雄10-03
  • 猪头妖怪
    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是受创极深的民族。前者将自己所遭受的所有苦难都归咎于后者,而后者坚信历史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安全绝不能交给任何其他人。因此,以色列的一大困境在于,他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和平对于他们来说,到底值多少?因为在他们中的很多人看来,只有土地才是有形的,而和平是稍纵即逝、可以被推翻的。萨达特也由此认为,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冲突中70%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如果他可以让和平看起来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那么许多事情就可以达成。然而,“宗教不仅可以塑造历史,也使得人们难以抛弃那些不断把社会带入冲突的神话观念……而且,与战争天赋不同,缔造和平的天赋往往极为罕见。”他为之付出了血的代价。最终,“每一次战争都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种子……和平变成了一种可耻的东西。”05-19
  • rainbless2004
    戴维营峰会是个异类,通过此书,吉米卡特在达成协议上所起到的作用被充分展现。为了让两方完全不能用一种语言交流的敌对国家最终达成一个协议,卡特及其背后智囊团用了出色的技巧,通过单一谈判文本的策略,软磨硬泡,让双方不纠缠于差异,朝着同一个方向逐步减少分歧。诚如诺贝尔理事会主席后来承认的,早在当年,卡特就应该拿和平奖了。06-30
  • 空谷幽兰
    甲骨文丛书定位从不是学术性。03-31
  • 晴空s笑
    精彩绝伦,作者真是政治新闻写作的绝佳好手,能把原本拖沓乏味的会议纪录描写得如此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读罢深深感受到每一项重要协议的签订内中包含的妥协和无奈。11-18
  • Adolf hitle
    精彩绝伦的新闻速写与传记文学,有史诗般的质感和场景渲染,作者功力了得,见识过人,把复杂的矛盾和看似枯燥的13日会议梳理的清晰可读。酣畅淋漓11-28
  • 自成方圆
    里面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失明的以色列士兵的儿子把父亲牵到坐轮椅的埃及士兵面前,两人互相问候,而这位失明的父亲对儿子说,不要害怕,这些阿拉伯人是好人。这个场景让我的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有限的和平如此珍贵。作者的写作风格很有特色,有历史的冷硬,也有坚硬之下的克制和悲悯。05-26
  • 丹奈
    萨达特代表埃及,贝京代表以色列,深谙圣经故事的卡特是想做一个万能的上帝化解两大民族的分歧,然而谈何容易。看到第十三天达成协议,促成此次协议的功臣是萨达特和卡特,萨达特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顶住阿拉伯世界和国内的压力,接受了卡特提出的修改后的协议条款,搁置了耶路撒冷问题,优先实现了西奈半岛的和平,这缓解了埃及国内因多年战争造成的经济困境。卡特做为中间人,能稳住双方领导人坚持到第十三天,确实煞费苦心,有人说是为了政治前途,我觉得接过这么一个烫手山芋做为自己的政治突破本身就需要勇气,更何况还要求达成协议,卡特总统的团队是在迎难而上,在说服贝京放弃西奈半岛定居点上,他竭尽所能,否则根本不可能达成。以色列从戴维营会谈获得的最大好处就是单线作战,他以后只需要对付叙利亚和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非常幸运。04-25
  • 回顾了戴维营的十三天,中间穿插了很多对过去历史的回顾和相关人物生平的介绍,看过此书,对了解早期中东战争的历史很有帮助,也可以让我更加辩证地看待如今的巴以关系。作者是个严谨的学术派,表达的观点比较客观,10-05
  • 冷战老手
    主要内容是对历史背景、人物经历的穿插叙述。01-10
  • 1997xhp
    以色列的建国史就是《旧约》出埃及记的现代翻版,同样血腥残暴令人无奈。也许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都流够血了,才能解开这个无解的死局,愿这一天早日到来。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