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三轮车
    对专用性技能如何在劳资政的博弈之间形成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对去年写文章有挺大帮助。从这本书介绍的经验出发,可以说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要培养技工还缺乏很多配套制度。08-04
  • 乐宏宝能C
    导师说:做学术可以建立在两种资料上,第一种是自己能挖掘到的一手资料,是比较基础的,第二种是建立在二手文献之上的,是一种要求更高的方式。看完这本书才体会到,第二种方式要求的确是高……真正的大佬10-30
  • wishyll
    记得还是刚刚入学的时候,在老板的第一次seminar上,我还问过他说Thelen这部作品用了日本的案例,话说她真的会日文么。我老板伸伸懒腰,然后瞅了一眼我说,会个毛线,都是我那时候给她发了多少封邮件帮她找的。近几年貌似Thelen的作品里貌似就的确没有日本了,大概是两个人后来的合作告吹了也说不定。不过,单就这本书的价值而言,真的是非常经典的。一个人可能会不理解工作技能为何可以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这大概是他本人缺少此类的经历。但是,如果一个人熟悉中国90年代大下岗的浪潮的话,可能就能够反过来明白,失业,社会保险,工人政治在这一系列政治经济变迁中,技能形成的制度学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能够理解到这一点的Thelen能去MIT真是一点毛病都没有11-27
  • Ink-Chiaki
    我觉得叙述部分结构有点乱,每太怎么读懂。要不是课程要求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吧。10-24
  • 长夜有灯
    有些书可以躺床上悠悠地读但有些书必须坐书桌前抠字眼地读精读完第一章觉得自己很渺小01-05
  • 李杰performan
    比较历史分析 历史制度主义经典著作09-19
  • Antigonus
    以工人劳动技能培训制度为切口,观察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手工业部门、大工业雇主与工会之间的权力关系和策略,凡此种种是如何影响制度的创生、变迁和再造的。个人认为对德国和日本案例的分析很有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魏玛时期工业体系时,作者提及工匠和重工业结盟以反对机器制造业-工会联盟,似乎触及了工匠和重工业很快成为纳粹支持者的机制03-31
  • 无明
    题目大了,看看各国的职业培训还行05-09
  • 一只呆鹅
    各个章节翻译水平不一。德国部分的翻译水平尤其令人发指。11-29
  • 苏霍壹
    不错,写了书评《中国工人的夜校是抖音?》10-28
  • 二赫
    制造业升级,德国成功,英国失败,主因在于德国的协调统筹,工人之间(有技术和没技术的)、工人和雇主间、雇主之间、乃至于更大的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协调,本质上来说则是社会精英参与到了德国的制造业升级中,大家一个桌子吃饭,行业进入良性循环。日本比德国差一些,产业内协调,就是把工人框在一个行业、公司里,但制造业也升级。英国与它的弟子美国失败,是因为产业一锅乱炖,自由市场导致人人互斗,人们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只有极少数尖端行业走到了前面,本质上靠的是高工资带来的高学历,但整个制造业不行,也确实转移了。中国说要学德国,但现在看来还是走在英美的路子上,中国作为大陆文化国家,别搞海洋那一套,还是得学德国的统筹兼顾,不然制造业升级困难。这本书的道理其实不难,写的非常难看,佶屈聱牙,生怕你看懂了。02-23
  • 文艺理工男
    7分吧,还算有料,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德国。。。就是写得实在太啰嗦了03-26
  • 天才女友Chloe
    变迁都是小变化层层累积的,外界冲击也不是必然地带来组织的变化,而是通过组织内部人员认知框架和权力形态的变化来产生变化的。比如,不确定性的增加反而导致人们去复制成规惯习来增加确定性和安全感,06-24
  • 咩咩咩
    非常精彩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从个案材料中提炼出了很有穿透力的理论解释05-02
  • Obesum
    大家看到的是制度演化,我在意的是职业培训之案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