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十日十月谈
    新文化史对我来说还是太难了……09-20
  • 隐清
    日本对华北的政经统治是非常失败的,即使有“王道天下” “尊孔敬儒” “东亚共荣” “同文同种” 这些营造的概念和对媒体 舆论的严格管制,和对国共 英美的丑化和造谣这些策略,都远不足以覆盖其罪恶的本质,罔谈塑造一种合法性。作者的理论体系非常广博,运用资料并分析的写作力也很好08-30
  • zebaoa
    我很想看华北民众的反应是什么样的10-23
  • 羨漁
    如果以博士论文的标准完成度已经是相当高的了,而且涉及的内容也很有趣。可惜就是少了一些互动过程,形塑与被形塑的微妙关系和被教化者的不同选择刻画的不够。04-10
  • 朱颐钊
    绪论提到的问题意识是为什么那么多自诩为的「草莽孤臣」当了「汉奸」,文献回顾部分总结对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也还耗到。正文的展开则属中规中矩。个中提到的一些日伪文化宣传的具体例子倒是耐人寻味,除了祭孔之后,还有比如请来张寿山(在这里是流亡日本的淮王朱常清)的后裔主持明陵祭祀,以及为求黄种人的团结而大肆宣传成吉思汗的事迹,等。10-08
  • 四处观望
    泛泛而论。覆盖到了日伪各类文化建构的内容与方式。有趣的是同文同种作为一种宣传方式反而唤起中国人自信心,一贯道的宣传在其中尤为荒诞。在日本搜寻扶助中国事迹中,东亚传统的漂流民救助与明末非正常的”乞师日本“也是另一种对明清时代历史记忆的唤醒,但从中国民众对朝鲜情况的陌生来看,普通民众并无对东亚世界的基本了解,这种记忆的调用是用处不大的。由于某些原因,对日伪的文化建构的效果着墨较少。01-19
  • 云清
    塑造手段莫不如是,只是在程度上略有不同。华北日伪通过发明和宣扬“”王道政治“、”新民主义“和”大亚洲主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美化日伪自我形象和抹黑和诋毁国共和美英等他者形象,以此来教育强化民众对于”大东亚共荣“这一集体意识的凝聚和国家的认同。本书框架略显简单,但内容充实,行文流畅,尤其是所辑录的引用的一手资料相当程度上展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侧面,非常具有学术价值。10-14
  • 齐石三
    整体来说,绪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价值最高07-31
  • Tacher
    本书从渠道、国家理论和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华北日伪政府的国家认同塑造。华北伪政府通过控制教育和传媒强化和延续国民政府时期的控制力量,在宣传中借鉴中国传统,提出王道政治和新民主义的政治追求,扶植和引导宗教与信仰以减少阻力。同时,将华北国家认同纳入大亚洲主义和东亚同盟的正当性体系中,烘托日本东亚解放者的形象与同文同种的亲切,反强调重庆(英美)和延安(苏联)之腐败与道德匮乏。作者强调立足文化建构而不探讨与战争失败的关联度,得出“大局失败、局部有得”和促进现代中国形成两点结论。可以说日本对自身民族立场资源的利用在当时的确塑造出相当异质于西方影响的力量,但国内纷争、德意关系、军政错位让日伪文化建设多有制肘且缺乏说服力。抗战时期国家建设的三种方案,日伪政权固然合法性难成立,但其所强调的文化要素不应忽视。02-07
  • 远古邪恶活化石
    愤青、汉奸、国粉都可以拿来读一读!07-15
  • thrash & blues
    可惜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只触及了些皮毛,也可能是因为学术政治正确的大环境。回过头来想想,8年的中日战争,如果不考虑大背景,倒是像极了一个扩大版的越南战争的预演04-04
  • 江海一蓑翁
    围绕抗战时期华北地区日伪政权的国家认同建构策略展开研究,很有新意和勇气的选题。征引了一大批之前的研究文献中少有提及的独特史料,而在史料分析上,则广泛运用跟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相关的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理论加以论述。绪论对汉奸产生机制的分析和结语对日伪建构策略失败原因的分析都堪称精彩。07-08
  • ·
    融合一些新观念新角度,总体还是泛泛而论,对新民会、青训等日伪方训练效果持论较此前更为客观,二手辑录一些基层民众“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调查实况。有些事只能点到即止。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