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Jo.
    世界文学浪潮中,阿拉伯文学似乎一直被忽视。直到1988年纳吉布·马哈福兹先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很精彩对小人物的描写很细节,并还原了埃及解放的历史。08-03
  • 雷梅黛丝
    总有一天,我要把她们交给一个陌生的男人,不管这个男人外表如何,只有安拉才能洞察他的内心。想到这些,我又怎么能放心呢?一个懦弱的女孩子得不到父亲的照顾,跟一个陌生男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一天父亲死了,男人又把她休了,她只好到兄弟家去过寄人篱下的生活01-20
  • 常青藤上的叶子
    “埃及三部曲”描写埃及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1919年革命前夕到1952年革命前夕的演变,很容易联想到我们的家春秋吧,都是封建时期到革命民主、反帝的动乱时期,第一部里旧式家庭一家之主专横暴虐的父亲、旧式驯服恭顺的母亲以及婚恋遭到控制的子女们(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了…)但从文学角度来说,文字就很一般……前大半本都是子女婚事,后小部分才开始写到反英国殖民统治、华夫脱党诞生等革命事件,总之没什么阅读快感。注:埃及英治时期:1881—1947华夫脱党:是推动埃及国家独立和废除君主制度的政党。06-07
  • 堰赞咔
    一直等待着作者要让法赫米何时如何死去,但没想到是在这样一种欢乐中的屠杀里,难受加倍。作者真的太会写了,不知道原文文字是否也像翻译的一样朴素,一度怀疑不小心就要变成流水账了,但是又非常能让人对书里的人物产生共情,对他们不纯粹的情感和纯粹的欲望产生自我带入式的厌恶;规训真的能把人珍贵的品质踩到不重要的位置去,我常常纳闷,为什么人会压抑自己最宝贵的那些情感(这也当属一种欲望),甚至常常为其感到难为情和尴尬,却会不断的放纵淫欲、虚荣心和傲慢?这是权力的角逐吗?刻在人类DNA里的互相伤害吗?以及宗教文化上没想到埃及也是如此,算命护身符真是震惊我了09-25
  • 完美的真空
    整本书的基调被父权和封建礼教压的死死的,连反殖民斗争居然也要以宗教作为号召,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半殖民地国家走不通,这个家在第一部里也没看到解放的希望。04-29
  • 等待野蛮人
    作者在一个埃及的家族故事中成功塑造了一些人物,阿拉伯人的思想风俗世界在小说中得到展现,爱与反抗是如何存在一个等级压抑的家庭之中,埃及人如何应对政治,小说以一个充满隐喻的场景开端,展开了绵密的埃及生活,家庭性格思想各异的人物,由家庭走向社会时,以次子的意外死亡结束,死亡剥开了父亲冷漠的面具,将他还原为一个充满柔情的父亲。作者试图在这部小说中白描出埃及的面貌与内在04-09
  • 拾荒者3号
    压抑、窒息,后是庆幸自己没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国家。03-31
  • 大大只老虎仔
    书籍秘史提及,2002年新亚历山大图书馆开幕,bbc记者问一位高级官员为何没有这位作者的书,得到回答"难啃的书将陆续购置"。2023年的我有幸在图书馆借到,是很易理解的文字一点不难啃。06-03
  • There’s NoTree
    人物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我尤其偏爱理想主义者法赫米,但这样的落幕未免太过残忍……06-15
  • 平地婆婆
    书极好,翻译也非常好。不过感觉上下两部分转换得比较突兀。赫蒂彻的婚姻没那么容易解决吧12-04
  • hazarsamek
    文学课读了开篇6章,一种很诙谐的笔触把家庭成员(特别是几个孩子)的那种小心思、小冲突刻画得很到位,但转念一想他们其实一直处在父权制的压迫下。但11-01
  • 张清蕴
    很精彩!人物形象塑造得很不错!时间背景发生在20世纪初期,即一战时期。讲述一个埃及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是埃及或者说是阿拉伯世界在近代化过程中矛盾挣扎前进的缩影。时在今日,埃及仍在挣扎中前行。12-29
  • mike
    一個陌生的埃及,又有些熟悉的味道09-03
  • lubio
    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国家,小人物总是被时代浪潮裹挟04-17
  • 索寞
    原以为描写埃及生活会很有趣,但感觉一些风俗人情都是比较泛泛的描写,细节上不如《金瓶梅》,对男女不平等的批判上不如《红楼梦》,政治性上不如略萨。埃及版的《家》,但对父权的批判以及文笔又不如巴金(文笔这点估计翻译要背大锅,语言实在是太陈旧的翻译腔了,毫无美感)。之前刚看过的《铁皮鼓》也是诺奖作家的作品,这一本的作者能拿诺奖我是不太服的,看着并不得劲。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