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麟林阁
    艾氏写于21世纪初的经典之作,胜过今天滥竽充数之作不知凡几。其着力描写晚期帝制中国中的科举制度,是如何作为一种文化机制和场域所存在的,这其中参杂着士绅、皇权、家族之间的复杂利益与交错关系。这也导致着科举制度的改变与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时代文化巨变,交叉在其中的汉宋学裂、天文之争、士绅地位,都成为时代的狂想曲。这一机制背后的一个个个体,或是及第的成功者,享有国家公民与文化权力的双重保障;或者久困场屋的潦倒儒生,只能从事杂业来补足余生;或是一辈子都不知片字的黔首,只能高呼功名者老爷。多元又复杂的机制共同致使科举与其庞大的次文化圈存在着,这一国家最坚实厚盾,以其漫长的生命力,不断地文化再生产着帝国的精英们,共同护卫他们的共同意识。其弊亦有,然能以一西人精解如此,不能不为之击节称赞!06-04
  • 吃蛋挞
    基本上是对科举制做了一个功能论色彩浓厚的整体分析,足够广博和丰富,但没有预期那么好08-21
  • Turnsole
    理解帝制运作第一书。宋明理学成为道统正宗始于明永乐帝朱棣,同时形成了延续至晚清的科举制的配额制。永乐帝用孟子来为自己篡权辩护,(孟子是程朱理学的异端)文治和帝制同构的合法性也被后来的清的异族统治所沿用。在王权清除异议分子的暴力压制中,讲气节的士大夫只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共谋者。艾尔曼反对科举制度是造成中国科技落后,没有论证,只是提出科举制度的功用是缔造帝国的合作者。最后一章的观点偏保守(科举中的策论与现代报刊的论说之间应该有再媒介化的关系,需要重读梅嘉乐)(清雍正、乾隆的科举改革,同时还有奏折08-13
  • 沙鸥馆客
    终于啃完了这部砖头。。。科举可谓是理解近世中国精英文化的一把钥匙,而本书则全景展示了近世科举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章节都能写几本书。个人印象较深的是前几章对理学在“宋元明过渡”时期如何进入并塑造科举的分析,第六章对科举备考中的焦虑、美梦与生活的分析也很有意思,其他关于科举评卷标准啊,关于科学、史学、汉学等“学术潮流”与科举的互动等等都很有意思。09-24
  • 沉默的二四零六
    我们所熟悉的八股文和科举制度在晚期帝制中国发展到了极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制度的代名词,而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度在明代成型为我们所熟悉的模样,海外学者对中国相关制度的研究实在令人佩服。07-05
  • 殷顽民
    这么大的题目,个中千头万绪的面向,作者擘肌分理,娓娓道来,完成可读性如此之高的作品,只能五星以表瑞思拜07-31
  • 橙小虎
    太学术了,挑了部分来读,一个外国人能挖掘史料到这程度真的佩服。但对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还是宫崎市定的科举史更适合入门。12-16
  • 独孤苍云
    做题家社会百科。考官商辂为了维持自己连中三元唯一纪录的虚荣,两次在第三轮考试拔掉连中两元的考生,真是命可以不要,名次不能不要。10-15
  • 再见琳尼尔
    针对何炳棣所谓“成功之梯”而作。给五分是因为译者,能翻译出来真的不容易11-03
  • 流惜子
    几乎每一章都可以拓展出n篇博论10-25
  • 黄西蒙
    非常硬核的巨著,研究明清科举历史的大作10-09
  • 乔庄皮皮
    对着《晚期中华帝国的科举与选士》读了一些章节,译得不错,这么厚的书,太难,特别同情译者,他们很厉害了。不过呢,好像没怎么核对史料,有些地方作者对原始文献的理解有偏差,或者作者转引的二手文献本身有问题,这些应该顺手帮着改了,或者出注。据说艾尔曼中文很好,不知道,他的一些错误简直了,匪夷所思10-05
  • 大大大大凡凡
    广博,该书极大扩展了我对科举制度的认知,同时提供了一套十分系统的框架,颇有大家风范。不过毕竟从来没涉及过科举史领域,史料的选择和阐释以及问题的提出方面并没有能力予以评价。草草通读一遍后比较赞同葛兆光老师序言中提出的几点问题,此外直觉上以为最后一章还有许多值得深挖的空间,体量和价值大概足以支撑一篇博士论文的样子(10-05
  • 朱颐钊
    迟到了20年的中译本,可谓洋洋大观!材料丰赡、叙事流畅,各章之内逻辑严密,细节都很有趣,各章之间又形成闭环,许多结论都有大量而严谨的数据支持,可以当做明清科举制度与文化的百科全书。一些有趣的点:《孟子》让皇帝们讨厌的那些篇章甚少用以命题;五经之科在明中叶之后,应《易》《书》《诗》者占比合计常年维持在85%,春秋改用《左传》之后就只剩7%了;元朝恢复科举之后,蜀中文昌之祀乃从而稍复;流行文化中,大多数的状元都梦见过自己要当状元;商辂为维持连中三元的殊荣,在殿试中接连摈退已中两元的刘戬、王鏊;考官批语日渐潦草,开始还写几句,后来就是一个「取」;殿试排名与会试排名严重缺乏相关性;清中叶以后,汉学思潮渗入策问命题。09-30
  • 一部让小镇做题家们看了会应激的书。确实每一章都可以扩写成一部专著。唐宋辽元诗赋,明清经义。元清统治者在保证自我军事优势的前提下,利用道学与科举铸造与汉族士人的共同记忆。举人、进士身份的先后贬值。清代科举的少数族裔配额(江西棚户、苗民)。文化监狱式的公共景观:数千人在四十八小时内被隔绝于世,昼夜不停以应科考。认为官方认定的籍贯种类不是固定的实态,与现实间存在张力。对流动性持悲观态度。考察了明清科举考试内容、生源地的变动。科举与社会心态、男性焦虑。宗教、道德、超自然与心态。阅卷标准与出题偏好的变化(明鼓励包括天文、历法、算术在内的自然科学考察,清则禁止)。科举、学堂之争,及科举被废。11-24
  • 進學研思
    书是好书,间有几处文字错讹,若再版当仔细校核。如:P415 蔡沉当作“蔡沈”;p534 《性礼精义》当作“性理精义”。11-16
  • 新京报书评周刊
    艾尔曼的《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尽管距离初版已经有二十年,依然是科举学领域研究的典范之作。艾尔曼着眼于科举制对整体政治体系、社会架构以及个人产生的影响。艾尔曼通过研究精准指出科举制所谓提升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只是一种后世的想象。科举并非为增进社会流动而设计的一套制度体系,相反,它通过设计考试内容和方式,将大部分人排斥在体系之外,使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成为了精英阶层的内部流动和垄断社会地位、文化资源和政治权力的方式。而它貌似公平的考试形式,又有效地遮蔽了人们对其内在结构性不公平的质疑。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