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反馈
书名
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作者
维舟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305179228
出版年
2020-2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标签
教育
科学
文化
体育
豆瓣评论
伊夏
是十年乃至十多年前的文章集结,还是蛮好看的。很多内容依旧不过时。人类啊人类。
11-17
⚖~min
我是喜欢感动多于思考的吧,但看的过程中,有时觉得篇幅太短了,如果再深入进去说说该话题就好了。作者追根溯源了很多文化现象,解决了我日常的一些困惑,比如为什么羡慕闲暇的生活但又催眠自己拼命工作,比如节假日的观念变化,比如日本推理小说和动漫讲述方式上透露出的对工业文明的崇拜和反思……看完后,把书中提到的一些著作名称记录了一下,希望以后自己能看完以便深入了解。
05-05
爱徒步的小猴子
一脚迈进后现代的我,越来越觉得自己陷入了虚无的困境之中
04-12
Hemann
虽然多半是十几年前的社评,很多观点如今一点都不过时,甚至恍惚觉得好像讲的就是现在的时代。
05-20
贺兰天马
这实在是谈不上系统,只是一种形式地掉书袋和拼凑罢了。
08-16
甘草披萨
这本书满足了我一个小小的好奇心,同时也是一个补全计划的实现——在关注维舟老师之前,他写了一些什么文章呢?本书正是博客时代的忠实反映,不少篇章边读边为当时自己也有切身体会的时代烙印莞尔,不过时过境迁,很多现象背后折射的社会变迁、印迹和文化特征仍然值得一再讨论;瞥见不少真情流露,“我这几年也一直很小心地在同事面前夹起自己的尾巴”,同样不得不在同事同学面前夹起自己爱读书的尾巴的我不能更理解;维舟老师也是影迷,从日本特色的工业浪漫主义角度分析新海诚《阿基拉》等片感觉很受启发
05-17
DH00278
一、二辑讲得不错,但第三辑emmm?整本书既能看到作者在观察上的敏锐(毕竟很多文章都写于十几年前),但也能略微感受到野心,大量的引用在前两辑还与主题搭调,最后一辑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书名为踏进“后现代”,聊电影却说看其“本质”,这很contradictory...另:聊意义消费那一章提到了lyotard,作者提到自己看电影看到的不是“叙事”而是“元叙事”,让我觉得掉书袋有点过头了,诚恳地希望作者有空再仔细翻阅一下《后现代的状况》
05-17
中美才热
芯片是洋人的,设计是过时的。
05-23
空心菜
#藏书阁打卡#作者是豆瓣上特别喜欢的博主,关注了微信公众号,每篇文章都比较有深度(我个人理解)书里面触及的知识点很多以至于读完后摘抄了很多笔记,加深印象也方便回顾。近代、现代,政治、文化、宗教都有涉及,能感受到作者的涉猎是非常广泛的。最初读的时候没有发现一篇篇的段落最早的竟是05年的文章,不过读起来也丝毫未有过时之感,也侧面证明很多实势或传统的观念思想的转变需要很多年。说里面很多观点的对比,分界线都以年代或国界来划分,虽然读到最后也对于“后现代这个词有些懵,但是能够吸取的知识还是非常多。
05-30
没文化的韩
后现代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其实,后现代就是为现代擦屁股
07-04
鼠
我没关注过维舟,以后也不准备。买本书是因为平时我不能把我书里看到的跟现实中看到对接起来解释,因此我需要一个参考,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令我感慨的是维舟对现代性或者后现代的描述却是宏大叙事的,似乎过于喜欢抛出结论,而疏于论证了。反是写视角差的部分更鲜活,如《关于懒惰的两套话语》。
04-20
Morgan
历经7年才得以出版,作者还真是不容易。但作为一本时评文章合集,过了7年,已经只能怀着怀旧的心情去读了,也不会有什么新的想法被触发。
04-05
3号线魔女
最早关注维舟是因为一篇写郑州的文章。虽然他只来过三次我县,但对郑州混乱文化形象的梳理,以及拓展出言说空间,已经超越了大多数郑州本地人。后来在豆瓣时间线上,习惯了他略绕,略理中客倾向的各种分析,有时针对友邻,有时针对时事文化,电影书籍。其实并没有太多了不起的观点。但他的本事,是总能较劲似的提出一个思考角度,有时批判,有时补充,看起来刁钻,但对于某些现象的全方位理解,会有帮助。当然也难免会被人误会为炫耀智识。我是佩服维舟的,这些年的关注下来,看得出他阅读量大,并且对于各种现象都坚持思考,热衷分析,热衷表达,正如他在本书说“我的乐趣可能就在这种不由自主的分析中”。追求此种乐趣的人,生活中非常稀有,但有效公众讨论的形成有赖于此。我不见得认同他所有观点,但我赞美这种凡事保持思考,分析,表达的习惯。
04-27
维舟
黄昏回家,刚收到新书,感慨。这本应是我的第一本书,七年前就结集成书了,但这些年评论集不易出,时局与市场的双重挤压,换了五位编辑、六易其稿,才得以问世。本书收录的多是2004-2010年间所写的评论,时移世易,心境和判断其实也与当时颇有不同,现在的中国更像是一只脚踏进后现代,另一只脚却想退回去,光怪陆离,莫衷一是,记录它也是我们的使命。感谢三辉图书六年来一直不放弃,也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
04-04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