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沈筼筜
    平静温徐的文字,呈现出鲜活的色泽。一张细密生动的网,如临其境的氛围和烟尘弥漫的历史相互交织,浸润出漫游其间的有趣。看完之后,立马把中亚加入想去的地方之一。07-03
  • 莫陶客
    因为种种原因,中亚地区好像隐秘的角落,被主流叙事遗忘。它的故事,它的自我,消失在大国的庇护与博弈之下,消失在地缘政治和反恐的构建下,消失在一带一路的蓝图下。而通过《失落的卫星》,我们看到了这个地区所蕴藏的破坏与重建,停滞与加速,割裂与试探,沉默与机遇。07-12
  • 小楼
    “哥,我被困在这里了。”子超在一席讲述的三个故事里,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咸海王,是这个叫“幸运”杜尚别青年。他自学中文,抓住一切机会练习口语,把未来和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眼下因为疫情,几乎所有人都被困在原地。只是当疫情过去,还会有很多人依旧困在原地。很羡慕子超,可以抛下所有,去到那片阴影之地,也感谢他,和我们分享那些沉默者的故事,那些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的人。期待疫情过去之后,子超开始他新的旅程。07-04
  • mmmg
    这本书在写作层面上特别茫然。历史和人物的出现都只是目的地背景,和作者的茫然交相辉映。怎么会有人说像何伟??明明是那么大型的表演型写作。08-07
  • 耆夜
    首先,我非常不同意作者先入为主地把中亚定义为失落的卫星,苏联的弃儿,只能在角落里发出怀旧的哀鸣。一个被当成流放地,被四分五裂至今不得安宁的地方,脱离苏联不应该开香槟庆祝吗?怀疑作者精苏。其次,作者的感受太少,总是对话,对话,包括很多其实索然无味的对话。旅途中的人固然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看到最后,中亚的面目仍然模糊不清,历史部分也比较枯燥。最后,作者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笔调为什么那么轻浮,不光对女性轻浮,对中亚这个世界也是轻浮的。他并没有真心想了解这片土地,只是为他的写作作注脚罢了。最最后,受不了作者恨不得每喝一瓶酒都要写下来。01-01
  • 胖罐胖摔
    全文持续输出自我感觉良好的优越感,外加刻意做作的文风,子超无疑是位凡学大师。不过冲着中亚主题,我还是忍着恶心读完了。三分是打给作者的,这目的地值五分。11-17
  • SMILENCE
    总觉得有一种privilege在里面,就有那种我们中国人也翻身做主是上等人了的感觉08-16
  • ……啐!!!
    对我而言,两个半钟头可以过完。不能不承认,作者的西方(包括俄日)阅读量比我大。但是有关东方,他也只能凭借西方入手——虽然一开始我也差不多,但毕竟现在可以依靠东方自己的东西了。文笔混合了南周和罗新两种风格,肯定是以西方为出发点,翻译腔,有英式和粤式的对异文化居高临下,但又没有英文常见的沉郁大气,再加上罗新式的嘴炮——萝卜快了不洗泥,小知识点的问题,我挑了那么多写笔记,肯定还有没挑的,觉得没那么大意思挑出来的。这种文风,坦白说,我并不喜欢。四星是因为内容。我写不出来同样丰富内容的一大原因,是我不爱跟人说话,尤其在旅途中。所以必须靠其他了。07-03
  • 维舟
    汉语旅行文学难得的佳作。书名定下了基调:中亚五国在“后苏联时代”处于一种失去牵引力和方向的彷徨中,在这个视角下的中亚就像是一片旧文明残余的废墟,但也因此,此时任何方向都可以一试。相比在俄国征服中亚之前辉煌复杂的文明,这里更关心的还是后革命时代当地人的生活,这显然不是历史学者的视角,而是记者的视角——但这恐怕也是国内最陌生、最需要的,实际上,中亚人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与我们并无本质的不同,观察他者,正是为了反观我们自身。08-15
  • 阿离
    这本书为啥评分这么高?跟着读了不少书的作者在地图上马克了不少地方是蛮有意思的,但是他几乎每次提到中亚国家女性都有种毫不掩饰的天朝上国直男优越感,看得我极为不适。明明是蜻蜓点水的游记还要越级碰瓷寻路中国,何伟跟当地老百姓的交流可不是什么当地小年轻带着你去找朝鲜小姐未遂然后觉得朝鲜小姐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还认为这种经历代表自己进入了当地人世界……还有若干把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写成女性的无聊比喻。中亚可以是个深刻的话题,但作者写得并不深刻。01-04
  • Hyperborean
    槽点过于密集:作为奇景的中亚遍地“蒙古包”,更多错位的名词,还有时不时的性别化描写和自以为是的肉麻共情。作者自己才是闭塞的。还是得益于这种内容的汉语书少呗。翻完洗眼睛。08-12
  • 邓安庆
    吸引我的一个是中亚,一个是作者写法。旅行文学难写在一方面是纪实的,一方面需要文学性。但是旅行不可能永远是充满内容的,它必然有很多平淡之处,所以如何去避免写成流水账,或者过分虚构成小说,就是考验作者功夫的地方了。刘子超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了,他能够做到每一篇都是独立的,全书又是有连贯性的。虽然不是每一篇独立的文章做到丰盈自足,但可读性是很强的。这里面需要他去取舍,去安排,去找到合适的叙事方式。有些篇章为了达到这个平衡,会有所安排,露出凿痕;但到了《困守咸海的人》一篇,真正实现了和谐的统一。07-14
  • 克里斯
    阅读体验还可以。但时不时出现的性别化的描述和类比非常annoying。07-07
  • 羊皮柚子
    踩雷。文字中流淌着浓浓的“精英”装逼感,文字干瘪且巨细靡遗,十分枯燥乏味。作者确实深入了中亚大陆,但旅程显得浮皮潦草,浮皮潦草地怀古,浮皮潦草地描写遇见的人,与景、与人都无法产生深层次的联结与共鸣。感觉作者是个读了很多书但缺乏写作才能的人,中亚从此在我眼中成为了一个绝望的形象。还有类似“冷得像前女友一样的煮鸡蛋”这种,想抖机灵却毫无幽默感的句子,忍着读完了。11-19
  • 阿道克
    这书文笔不错。但是读了不喜欢,因为字里行间那种无时不在的优越感。如果就是为了验证/强化刻板印象(失落荒凉落后的苏联中亚斯坦),而不能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东西,出这趟远门的意义何在?07-28
  • 库索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在一个任何人可以抵达任何地方的时代,旅行文学究竟还有没有意义?我们还需要对未知之地的想象或是补白吗?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完美的答案。这大概是子超老师在写作中一贯的魅力:他总是可以晃荡在那些你从没想过要去的地方,同时可以让任何你去过的地方变得像是未曾去过。在自由随性的文字之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本书的启发不只是给所有读者的,也给所有的写作者。我有一点羡慕他,还有一点想喝亚拉拉特。幸好的是,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另外一些我需要的写作线索。06-30
  • 叶酱
    恋恋不舍地读完了,迷人的中亚不知何时再访,纸上过过瘾也是好的。想起曾在俄罗斯偶遇刘子超时,他当晚正要飞去阿拉木图,不经意间也见证了这本书成形一个的小小节点,撒花!07-24
  • 恶鸟
    可以说给中国游记文学做了一个标杆,一扫以往走马观花、吃喝玩乐、到此一游的游记风,而是深厚的文学、历史,和冒险探索精神结合,只身进入那些传说中的腹地,大唐西域记或回忆录,历史事件中去,当地日常生活的缝隙和角落,边缘族群的生活和饮食,这是刘子超带来的迷人。07-06
  • 祝羽捷
    读到一本喜欢的非虚构写作《失落的卫星》,好看到停不下来。我喜欢读自身之外远远的文化,但能自我(母语)消化。好的作者能把人领入异域,有些作者无论去了多远的地方,见到多壮丽美景,写的还是自己。这本是我理想中旅行文学的样子,深入中亚腹地,写出政治动荡下环境和人的样貌,后苏联时代的解体国家藏着烈士、风景、城镇、工业、种族冲突、传说、民族志、震荡、落败,富有深意的谚语。作者身上像插着放大镜和接收器,和来路不明的人喝酒聊天,捕捉到任何一个细小的声音和表情,转身查阅史书一样刨根问底。没有那么多莫名的情欲需要治愈,旅行有时候就是旅行,你知道你需要上路,你知道你有一颗不餍足的好奇心,就像你知道你必须要去写作。啊,刘子超就是中国版的何伟!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