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toeyc
    本来想一个月看完的书结果拖到了两个月,说实话,越看到后来越觉得这套书很鸡肋。全书更像是一个命题论文集,前后的贯通衔接不好,而且因为执笔者众多,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有好有坏,且明显华人执笔的章节要明显好于其他人写的。就因为各章节过山车般的质量,导致没法中途放弃,不推荐好奇者阅读03-28
  • 俱往矣
    下卷奚密写的第二十四章《现代诗》果然把港台的比重大幅增加,倒是还提了一嘴张枣…这种各体文学通史写法肯定槽点蛮多的。02-28
  • 背双肩包的坏猫
    在学术范式上可资借鉴,但我认为内容上不少地方对中国文学存有误解。以主题分解文学,忽视语言本身的审美特性,读来似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05-31
  • momo
    优点在于以专题划分的章节,对小众作家涉及得较多,缺点就在于讨论得太浅,不列举具体作品篇目原文维护了专题文章的条理和系统性,但是也缺少说服力和权威性,部分篇目甚至只能称为学术散文,比起有些很创新出彩的章节来说就略显逊色了...03-13
  • 鹅掌柴
    豆瓣上那些十个字差评到底是怎么来的?别的先不说:1. 国内主流文史,极少涉及“中国文学的输出影响”(如韩国、日本、越南的汉语文学创作),剑桥版只是提到有这么一类应该讨论但也没讨论。2. 俗文学部分国内文史大多属于谈一谈,但没必要深入谈,但哥大版有把俗文学视为文本与世俗世界的重要关联,结合剑桥版的观点——唯如此,我们才能思考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它不是从官方、皇室、宗教的目的推及而来,而是世俗世界对文学的改造需求加上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形成的现代性。3. 说这套书不值得读的,我就问问,国内哪本文学史把“女性的文学”和“文学的女性”这个重要课题给拎出来过?4. 我可以理解中国读者不习惯一部文史不以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阐释为基础,它甚至不把鲁迅和郁达夫视作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但它确实提供了丰富的视角。05-25
  • 黎余
    吹吧吹吧……这好看么……? 资料不少 眼界一般……12-01
  • 嘉然今天吃什么
    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唯一能吹的就是体例结构了08-25
  • 碧梧
    除了体例之新外,可取之处不多。08-07
  • 庄蝶庵
    对于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印象仍然残留。此书由西方汉学家分章执笔,集各方面专家翘楚,体系与袁行霈著作,大不相同,正是很好的镜子。此书体例,以文类区分,文类之下,则以时代区分,或者更有其“科学性”。因为是史学的缘故,本书注重脉络梳理,提点关键人物,但缺乏对文本的深刻分析,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数章提及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文学,颇出意外。最值得重视的,是某章论述中西修辞学规矩迥异,十分惊讶,颇值得深究;另辟专门章节,论述我国民间文学,眼界甚好。08-10
  • カナのフレンズ
    泛而杂,不太明白这个书是为哪类人群编辑的06-20
  • Shelia
    看到目录里「志谢」就直接拖回收站了(doge脸)09-20
  • 燕贼
    21世纪如果说还有什么古董能持续地引人发笑,海外汉学当仁不让。05-21
  • nothing传叔
    体例很赞,内容泛泛,封面考究,用纸不精,墨迹不清,,,当然梅维恒比宇文所安好5倍!!!02-10
  • 陈归礼
    当作参考还行·······说是号称最好的文学史就宣传过头了··。没有特别有价值的了解。有一些观点则是典型的西方学者视角,不能接受。书出后,柯马丁和 Robert Hagel 刊登长篇书评痛批此书。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