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西窗随笔
    消失的巴勒斯坦,被犹太殖民者掠夺的土地,被删除的巴勒斯坦人,无尽的悲剧。12-13
  • 棠棣之华
    三星半。不知作者本人是否意识到,他本人的最后一次漫步和后记形成了双重的讽刺(我倾向于第一次是他有意为之,而后记里则是无心造就)。前者是作者漫步在曾经可以恣意行走如今却受控于殖民区的山坡上,偶遇一个以色列教科书陪伴长大的“敌国”青年,在彼此争论许久谁也不能说服对方之后,两个相见后分外眼红的“仇人”竟然也可以在各自代表的国度争论不休这许久后一起抽上大麻;而后者则是作者带着好心的英国女志愿者重走少年时漫步的路,却被两位巴勒斯坦看守男青年拦下,百般劝说后方能离开,在终于接受现在的英国人不必为他们之前犯下的罪有所偿还之后,两位青年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她不是你的妻子,你怎么能单独和一个女人来这?”07-06
  • 法拉奇
    犹太人过去的苦难不能成为今天迫害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理由,以色列对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可谓罪孽深重。弱小挨打倒是千年不变的真理...12-27
  • 青苔
    虽然是一面之词,不过作者自己有意识到是一面之词所以没问题www……话说这个封面也太不含蓄不美观了……08-14
  • 为国纾难申公豹
    很好看,读起来像是小说一样04-11
  • 优游卒岁
    看看中东另一方的视角。但作者似乎充满了太多的愤懑,而少了些沉静与反思,让其文字缺乏说服力。本书最精彩的,是其最后两段对话,作者无意之间的记录,恰恰揭示了中东混乱局面的真相,特别是双方曲折的心理。05-20
  • 斑斑
    一种不能骗自己的无法感同身受的苦难04-09
  • 地球人
    积重难返。见证宿命。悲伤而荒谬。新疆。11-04
  • Fal Conde
    如果不是犹太移民在19世纪末出站带动的多米诺骨牌,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哈喇农民基本不可能演化出当下这种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贩卖伊拉耕耘土地的阿拉伯地主,企图兼并伊拉的阿拉伯“新国家”,乃至领导伊拉在1970-1980年代四处流窜的法塔赫,在此过程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唯有当所有的邻居都拒绝接纳他们的时候,一个基于巴勒斯坦认同的叙事神话,才能在泛阿拉伯主义的废墟中形成。然而这种二十世纪末才形成的共识,在面对早已发现了一百多年,且拥有马萨卡凝聚力背书的锡安主义时,无异于是以卵击石的05-16
  • 扭腰客
    对长期在官方媒体“巴以冲突”的刻板报道中长大的我们来说,这本小书无疑是一股难得的清流,不过作者的倾向性还是太强,也可以理解。但巴勒斯坦人对犹太人的迫害,历史上也是不少的,不能以当下的苦难抹杀曾经的毒手。11-10
  • 七公举
    翻译得比较差,原著的忧郁感体现不足,失去回味的空间,导致中间(尤其是第三次漫步)非常乏味。建议先了解这段历史再阅读,个人觉得作者本人倾向性太强,若不了解历史很容易被作者观点带走了。03-20
  • oli
    第一次对这段仍在进行中的纷争有点认识。中间的几篇有点沉闷,堆了一堆不认识的阿拉伯地名和对以色列的抗议。但是非常喜欢漫步五中在山谷里和一个以色列年轻人的对话。真是打翻五味瓶的感觉。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