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Ninibear
    关于外星生物vs地球人的关系用野餐对小动物的影响来比喻很精巧。但全书有点虎头蛇尾,主人公女儿小猴和僵尸父亲像是突然出现的,同事和各位同伴是怎么死的也很含混10-03
  • Neo
    第一本读完的苏联科幻,绝对的杰作,说这不科幻的人,大概完全对写作背景和科幻史缺乏了解,就跟说刘国梁是不懂球的胖子一样。国内一直绝版,整个高中时不时都会搜搜淘宝有无不是天价的这本,这次发现更新立马找来读。真是蛮多陀翁的影子,也有后辈吉布森等人的感觉。在练车间隙坐在路牙石上读了大部分,今天阴天,脚边跑来跑去的蚂蚁,不就像是潜行者吗?08-10
  • 阿梦
    【与木木共读一本书NO.49】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联想到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看到《后记》才知道电影确实是基于本书而改编的作品。书与电影二者在气质与要表达的内容上,相同之处仅在故事呈开放性与谜的特点。外星人为何造访地球;如同野餐厨余垃圾存留在地球的科技垃圾,原始用途为何,对人类的危害与再利用价值为何;潜行者及其家人、科学家、科技掮客的过去、现在、未来究竟已发生、将发生什么,一切皆不得而知。对于本书,不喜欢的,会觉得故事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奇巧跌宕的起承转合。但是它末日、困兽、黑暗的氛围,可无限拓展的故事边界,有一种独特的创造魅力。07-13
  • 丁丁虫
    非常出色,勒古恩的导言也非常精彩07-12
  • weidao
    最精彩之处是对外星人造访地球的有趣比喻:“一次在宇宙的某条小路边上举行的野餐”。精准、有趣但残忍。造访区的阴暗、邪恶,只不过是外星人吃喝嬉戏留下的垃圾罢了。人类是小心试探、诚惶诚恐的虫子,将垃圾视如珍宝,还在担心外星人会不会返回毁灭地球。所谓”蝼蚁”不过如此。宇宙之浩瀚人类之渺小都超乎想象。主要角色都是的普通人,为了外星人的垃圾而“前仆后继”地赴死。外星造访带给他们的不是科研成更就无关英雄主义,而是底层百姓苦苦挣扎、命悬一线的真实人生。08-12
  • 宝烦烦
    前苏联作家,鲍里斯兄弟两个在1971年写的。正式的英文版出版于1977年。打下这几个字时我手简直颤抖,当时我还没出生哩!(当然,谢顿在上,我阿大爷写基地时远在1942年!)这篇就是满不在乎的轻松劲儿。指外星人对我们。他们只是随随便便的一次路边野餐,而我们像驮鼠一般惊惧,寻找这次接触带来的一切隐喻。孰不知,拆迁通知可能就挂在隔壁比邻星。而蝼蚁一样的我们,“毁灭你,又与你何干”。最重要的是,即使这样也会活下去吧。无论是宇宙尺度还是方寸之间,人类能做到的,不就是无论如何也会活下去吗?07-12
  • 揉猫大法师
    在绝望处希望,在废墟中狂喜,在更高文明的浓雾中用人类的口肺呼吸。太人文了,太诗意了,也太残酷了。俄式凄美竟然在科幻小说里也是如此,诗人式的鲁莽。后记和正文一样精彩,无论怎么仰望未来,双腿也只能陷在恶臭的绿色淤泥里,这是写作者的宿命。07-29
  • 张小北
    这本书和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完全是两回事,但各有各的精彩吧。07-04
  • 嗯哼
    7.6分?你们这帮混蛋看了些什么啊!这是一对翻译和天文学家的俄罗斯兄弟写出来的自在篇章(陀翁与莱姆的混合体),相较于科幻作品中常见的过分孤寂与深邃,小说里洋溢着活泼顽强的生气:没有俗套的好莱坞大反派(甚至不屑于怼政府),没有时代的英雄,只是一个个绰号生动的卑微的潜行者,有血有肉绝非提线木偶,面对一个又一个精巧到如日常所见的诡异陷阱与珍奇宝藏(那些构思与描写让人头皮发麻啊,投螺丝问路篇章与2001太空漫游中的猿豹干架桥段可以并列——行为与时间上的科幻真理——绝非星际赛博大乱斗),或逃出或埋葬,造访区的潜行身临其境,几代人的生态一气呵成,直到结束仍然是一场不知全貌的路边野餐,那是人类的渺小无知!更是闪闪发光的人性呐喊!“甜菜汤”酒吧的辩论很提神,厄休拉勒古恩的引言很精准,我爱俄罗斯文学。12-06
  • 陈楸帆
    设置在美国虚构小镇的俄罗斯故事,可以看到后人的许多灵感源头,一序一后记更是发人深思,对当下尤有意义。07-02
  • 连木木
    【与阿梦共读一本书No.49】一边等故事高潮来临,一边先解开题目之谜,而这理论(包括其余文本内容)即使启发了肉眼可见的很多人,依然读来如新。人们怀着不同目的来到遗迹,融入原社区,营生新生意和勾当,而始作俑者究竟是“伤口?宝藏?恶魔的诱惑?潘多拉盒子?一个怪物?抑或是恶魔本身?”不,别用智慧思考,毕竟你不知道那是“无意义或反常行为的能力”还是“尚未充分进化的复杂本能”,什么?“驾驭周围世界能量的能力”?别傻了,上帝明明能“让你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对万事万物有空前的认知”,不过是简化模型再加上套话、直觉和常识的事儿!我们在这条宇宙中并不稀奇的小路边,不过是刚爬出巢穴的小鸟、昆虫,仅此而已。当然话虽如此,双杰还是提供了一些温情和出其不意,机关算尽的雷德脑中仅存的念头之良善,正是人类心灵深处之本真。07-13
  • 丛林宜歌
    新版多一篇厄休拉·勒古恩的序就很值回票价,尤其是她指出斯特鲁伽茨基兄弟和莱姆之间的承继关系,将莱姆关于“人类理解论”的讨论作了进一步升级,是此前读时从未想到的。不过她认为科幻小说的想象力能颠覆“无论何种现状”,因为审查者瞧不上科幻这种“射线枪和胡说八道的玩意儿”,从而为作者换来写作的自由,还是略天真,她肯定没读鲍里斯的后记,她也不知道这样一篇作品在体制内是如何难出版(前后争取了8年),有何自由可言。07-25
  • Alexandra_xy
    《路边野餐》展现了未泯灭的人性,以及无尽的痛苦与挣扎。主角们将恐惧、贪婪、懦弱、愤恨演绎了出来,让人看着十分揪心。这对人性的思考,也是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哲思。06-24
  • 大风起
    只有第三章的野餐理论尚可,全篇不科不幻,不文不白,不伦不类,陈词滥调一句接一句,竟然还是苏联作家写的,完美套路美式十八流小说,翻译腔更是锦上添花。每次都十分佩服豆瓣那些情感充沛而内容统一的书评,就像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07-08
  • Aya
    全书读完,除了第三章提到的“路边野餐”理论,基本上整本书没有其他吸引我的地方。要论文笔,只能说勉强看的下去。要论人物塑造,全书完全是泛泛而谈,没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即使是只存在于人类口中的外星人,也体现不出超出人类的智慧和水平。真的怀疑这本书只是一部名气大的四不像。缺少科幻小说应有的思考和深度,也缺少苏联文学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07-06
  • 易斯·lwy
    先标一个。当之无愧的俄罗斯科幻巅峰之作,故事的基调像是陀翁和莱姆的混合体。虽然篇幅不长,但小说中有很多细节和人物都很耐人寻味。这个版本收录了勒古恩的序,以及鲍里斯对出版艰难的吐槽。故事跨度为8年,作者为了出版这本书也抗争了8年,真是个有趣的巧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