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周裕锴善归纳、结构体系,故读来有快感,张健善梳理、解释源流,故读来觉精稳。01-27
  • 成西奴
    四年后再读,读到了很多当时读不懂的东西04-03
  • 蜀檮杌
    宋代诗学的另一部通论,与周裕锴书参观。全书以问题结构,同时暗含时间线索(宋初至宋末诗论史)和人物线索(逐家评述)。04-22
  • 勉之
    与《宋代诗学通论》不同的研究路数,可互参。第一、二、六章启发最大。惜精炼不足,读至后半反没有前半惊艳。02-23
  • 風箏
    個人喜歡這本多於《宋代詩學通論》。12-12
  • 西园雷雪莲
    真好。应该是最近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了。10-23
  • ㉥とфΨ
    二刷打卡,有一条三星的短评提出的问题都很关键,但张老师这种娓娓道来能将问题说得清楚明白的风格真的太厉害了,深入学习。12-18
  • 倔执的旅人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用知识与抒情二元对立分析宋代诗学发展,从宋诗之变到沧浪回归汉魏盛唐传统,在大轮廓上不难理解。第一到五章、第六到八章、第九到十一章形成三个层次,或者说是欧苏黄、理学家、回归唐诗等三个方面的诗论体系。全书令人叹服的地方在于对宋代诗论的排比归纳可说抽丝剥茧,常能从诗论中的一个小点抽绎出一条先后发展的线索,再让多条线索形成合力,架构出全书的格局,非下足功夫是做不到的。03-12
  • 马默旌
    和《宋代诗学通论》相比更接近所谓“古代的文学理论”研究。勾出“知识”和“抒情”的互动框架,对宋代诗学的分析豁然开朗,但也面临一些麻烦。准确的大框架有助于小处洞察,张健老师对材料的解读非常细致到位,因此常能完成不同人物不同概念间精微的比较,如苏黄用典方式、儒学和禅学框架下的工夫论等,印象深刻。对理学家文论的多维阐述和晚宋古律之辨、选唐之辨的勾勒也很精彩。框架的麻烦在于,如友邻学长指出的,“知识”和“抒情”两个核心概念缺少定义。运用现代概念贯穿古代文论有尴尬,比如六经在何种程度上等价于“知识”?以及,具体个案的叙述和唐宋诗范式消长的关联,放在政治历史范围里看,可能是这个话题未来的生长点。02-01
  • 涘涯
    自始至终都没有界定“知识”与“抒情”,和《清代诗话研究》一样还是以人为纲展开。其实本书讨论的重心是唐宋诗审美范型之消长背后的思想脉络及其呈现,尤其道学与诗学关系的讨论非常见功夫。就诗学本身而言,第三章《命意布局与书本事料》和第四章《句律精密与规模波澜》亦鞭辟入里,新意叠出。总体而言,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可谓诗家诗学,此书可谓道学家诗学,各有千秋。11-21
  • 風行水上
    材料極豐富,前五章專題對本歷史系人來說是科普,第六章文道關係是最想看的,但相比前人的論述新見不夠。後面論水心、後村的部分精彩,且迭有新見,其實整本書的重點也代表了現今宋詩學界的潮流。我倒是覺得「抒情」與「知識」的定義在倒數第二章已經論述清楚了。06-28
  • 花半日翻看了大半本,材料搜罗与驾驭自然不用说,北大看家本领。结构体系也较严密,“句律精密与规模波澜”一章,尤见新思。但本书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即是对“抒情”概念未作定义,而且默认唐诗是一个“抒情传统”,并在行文中以“抒情”与王士禛的“性情”和严羽的“妙悟”相互替代而不作丝毫解释,实则这几个概念完全不同。感觉张健先生在直觉感受上对唐宋诗特征的把握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阐述时用了“抒情”一词显得随便了,应作进一步说明与定义。这样毫不说明地运用抒情一词,无疑受到台湾很大影响,乃至于可以说,这种用法本身也有讨好港台学界之嫌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