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孑秩
    将近两个月读完这部开创先河的里程碑式作品,但隔着岁月、语言、俚语、双关和隐喻,实在难解其中妙处。08-24
  • Bovinokov
    没人会再这么写一本书了。02-05
  • Ri X
    对于后现代痕迹太重的书,能看到几页难道不应该由上帝指定吗?12-08
  • 只抓住6个
    我保证错过了大部分信息,即便当代英国人怕是也不能领会全部双关。确如某些评论所言,它是前现代时期提前出现的现代和后现代。称之为奇书非常合适,当时文学界肯定被它吓了一跳,但这种说到哪算哪的写法没有塑造出标志形象,不利传播,不好评价09-25
  • 荷心
    就创作时代而言,此书确是开天辟地派。(此书费时八年完成1759-1767)文字诙谐文体也是首创,尤其是给乔伊斯灵感的“离题”文体创作。思想性更偏于市井民俗,没有着重关乎人类崇高精神性高度(即使有很多文史哲大家的描绘联系也脱不了回归民间的初衷)在作者的笔下,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可与诸多神、圣并列,嬉笑怒骂皆经意而为。04-08
  • Toddler
    两周以来,在上下班的轻轨上,还有午间休息的半小时,站着读完了。之所以四星推荐,其实是说,要通过译本大约了解一点儿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应该看看,但除此之外,就没必要看了,折磨人啊。风格,两个字:纯扯!12-04
  • 齐树
    对于这本书的严肃的理论研究,在本书的序言里已经写得很详细了,重复讨论没有意思。整理让我感兴趣的细节片段的时候,以为,斯特恩在592页上方写下的一句话最体现他的写作了:“让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故事吧。”斯特恩或许不该被称为作家,而应被称为“创作家”——这个文本站在所有传统文本的对立面,有它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实验作品、先锋作品,实在显得累赘而无能。两天前看了电影《情书》,评论说,过了十年,还是没人读下来《追忆似水年华》。也许对于这种“无目的”写作而诞生的作品(写作中的握笔的人和功成名就的那个人,并非一个),阅读时也应该抱着“无目的”的态度:任何时间或空间条件的限制,都会降损文本接受的实现程度。无功利、无目的,是一种值得去憧憬的阅读体验了。希望我毕业之后可以逐渐实现吧。05-25
  • Chauueoz
    十八世纪的斯特恩,不愧是狄德罗所在的巨人肩膀07-09
  • 彼得潘耶夫斯基
    这本书注定是我心中永远的伤感。蒲隆翻译的狄金森诗歌也挺好。05-20
  • 谭香山
    敬告读者:该书可能引起高血压、癫痫、歇斯底里与躁郁症,请有以上疾病隐患的读者及未成年人在监管下进行阅读。05-02
  • hbcwh
    恕我资质愚钝,这种玩法真接受不了。另外,我曾送艾米莉狄金森一个"破折号诗人”的绰号,现在是不是该再送斯特恩一个“破折号小说家”的称号?11-30
  • 路易大叔
    斯特恩的这部旷世奇书实在是太有趣了,虽然隔了百年的时间,又因为文化的隔阂读起来很多地方需要借助于注释,可是丝毫不影响这部作品的有趣和伟大!说它伟大实在是一点都不为过,看历史上对这部书的评论,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意识流小说的开山鼻祖,写作手法闻所未闻,文中各种充满了神神叨叨的叙述、荒诞而夸张的隐喻,在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发人深省,实在是洞察任性,让人无地自容,恨不得底裤都要脱掉套在头上。03-31
  • 一把火鲍伊岚
    道德观、小说观超前3个世纪,到现在还遥遥领先。吊歪了。11-09
  • 支离疏
    拖拖拉拉地读完了。当我们轻易地说出文学的世界性与人类情感的处处共鸣时,《项狄传》这种书就可以站出来用手挠着裤裆、嬉笑着、咒骂着,癫狂地辩论着,来反驳我们的“乐观”。继承了拉伯雷、塞万提斯的狂欢与低俗精神,却更加混乱。这样自由肆意、奇特疯狂的小说有着极强的自闭性,18世纪英国的政治、科学、医学、习俗、黑话等等融合着密集的欧洲古典文化知识排山倒海地袭来,哪怕在当代的西方,也难寻相契的读者(序言中有提及)。也许读懂并不重要,也很难读懂,可以确定的是斯特恩也没想让万里之外几百年之后的我们读懂,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领略,像他妈的在龙卷风中走了一圈儿。02-03
  • 麻麻睇
    多亏昆德拉的推荐,才能与这本溶入斯特恩骨血的旷世奇作邂逅。喋喋不休的笔端打通了一条互有往来的通道。在医学、工程学、建筑学等各类驳杂信息一股脑儿倾泻而出的同时,作者对拉伯雷、伯顿、蒙田、塞万提斯的敬仰同样不加修饰。业界对这部意识流作品的定义是承前启后,其实不妨看作是类似《一条安达鲁狗》式的创意习作。没有完全自由不受拘束的创作。在此意义上这部充满各类符号与创新样式的奇书,在无所顾忌将思想的唾沫肆意喷洒了读者一头一脸之时,也以“爱巴马儿”以及不时出现的星号、空白页公然语焉不详。优秀的作品需要优秀的译者开启解读之门,能遇见便是读者之福。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