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Berger
    杜拉斯在某些时刻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和顾影自怜让人觉得还是挺好笑的。03-17
  • 伊夏
    装帧就值五星。超级喜欢这样的杜拉斯,独一无二的,杜拉斯。02-01
  • danyboy
    精美的装帧,很多图片。但……图片和文字并不总能对得上,看到让娜莫罗、阿佳妮的一些剧照,孤零零的悬置在和图片没有任何关系的文字里,我会比她们更尴尬。。但本书的文字部分,也就是杜拉斯的电影呓语,并不难看。我从未热爱过杜拉斯,但我会将她的生命叠加在自己的记忆里,想起故人,想起故人的影评,想起20多年前那些无拘无束、无须人设、放声歌唱、手写我口、放肆崇拜的岁月。01-13
  • 龙之芥
    极具破坏性的文字,孤傲嫉俗,在以观看为基础的互动空间里,要求读者在跳跃、拼贴、交错、非线性的文本组织中探寻深藏的真相。与杜拉斯的小说一样,她的电影里有种叙述的天然性,可故事却是松散不堪的,也没有复杂的精巧结构,全按叙述者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只是由情绪牵引,可能还有某种哲学观念在起作用。在杜拉斯那里,电影仍然是小说的附庸,文字与影像前后参照、交相呼应。读她的小说会很轻易地摆脱叙事的逻辑,很自然地想象背景和人物的语调和表情,可是看她的电影,她对影像世界独特的尊重和考究,有时候却要用文学的理解来补充电影的理解,才能得到惊人的效果,才能清晰地意识到电影可以成为作家的一个表现手段。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杜拉斯之所以拍电影纯粹是因为她的儿子乌塔喜欢电影,这也是她接近儿子的直接方式。07-18
  • 圆首的秘书
    没法因为杜拉斯在文学和电影方面的成就,就忽视她多少有点泛滥的顾影自怜。关于电影的简短论述基本上可以归类为“对抗好莱坞”“对抗票房大片”“虚伪的电视节目”之类的老调重弹,真正有趣的还是她讲述的一些故事、一逗到底的小短文、对情感和经历上完全不普通的“普通人”的访谈和与创作者之间掏心窝子的对话,那里才有独一无二的她,她观察世界的方式,她的由来和归处。02-18
  • 宫城肉包子
    杜拉斯对伍迪艾伦的谈论部分真是让人大快人心...品味刁钻,且十足敏锐,关于电影的部分也许是携带着身为作家的一部分不协调性,反倒更在其电影版图里拥有了将文本和电影结合起来的某种给观者的动摇烈度。图片也是经过非常精心的排版,如果不仔细瞥去仿佛重要的光影会从指尖溜走,这种灵巧感在这本大开本里实属难得。03-25
  • 一支卦象
    许多篇幅涉及她刚拍完不久的短片,但我相信她可以拿这同样的语气去谈论任意一部电影。对其他导演和影片的点评更多出自身为作家的敏感,而非导演素养,对电影工业和电视的批评也没什么新鲜。如果说杜拉斯的电影是种听觉电影,那这不是指文本的朗读,而是“推移的镜头穿过未曾看见的、充满呼唤的世界”:她的摄影机看到的是声音。和卡赞的对谈比较好笑,两人明显不在一个语境中,卡赞还“她真的懂我”...hh01-25
  • 小A
    文字简洁,诗意的美感(保留的一段法语原文比中文更简洁诗意),然而杜拉斯谈论的内容没有脱实向虚,反而是实在的情绪和事件,描述某类人某种状态非常实在。很喜欢她对改变的看法:“因看漫画而被惩罚的孩子可能会停止看漫画,但他绝不会听从指令阅读其他书籍,除非我们给他灌输,这是最糟糕的结果。我认为应该让他自由自便,如果他想要改变,他就会改变,突然或慢慢地改变。偶然一句话、一场爱情、一本书或一场邂逅,都会使他改变。但他需要独自改变,独自与改变抗衡。”协助完成本书的Charles Tesson是影评人周首席代表。杜拉斯说Digne-les-Bains是仅有的与金钱无关、对电影葆有热情的城市之一,我居然去过,但是去看薰衣草的。02-17
  • 非虛構
    1、杜拉斯:“我与电影之间是谋杀关系。对我而言,电影的成功根植于写作的溃败。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写作的屠杀。这场屠杀如桥梁一般,将我们引向阅读本身。”2、一开始,我拍电影是为了获取毁灭文本的创造性经验。现在,我拍电影是为了抵达图像并将其浓缩。我希望创造出一种万能图像,可以无限地与系列文本叠合,而该图像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既不丑也不美,只有当文本穿越过它时,意义才随之产生。3、让·波扬:我认为文学总能教作家以前所未有的、更精确更完整的方式看待自我看待世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很难。这其中的原因很清楚:当我们观看时,我们分散了一部分注意力和思考力,以至于我们观看到的事物完全是错误的,人云亦云的,无论是什么文学,即便是最平庸、最无聊的,它也代表着认识世界所付出的努力。08-11
  • 一只狼在放哨
    你已经老了,但你的眼睛还是绿色。04-03
  • 祝羽捷
    我们常常忽略了杜拉斯还是一位导演,刚好《绿眼睛》收录了杜拉斯关于电影的思想,包括散文、评论和访谈,以此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自己电影的看法,她与电影的关系,她对导演和电影的喜好。03-05
  • Loireaux/
    关于电影与大众关系的观点与姜文老头子恰相反,不过这俩影人都是我的心头好。在里面总能看到写东西时思维漫游时的自己,一种直觉上的共鸣将我们相连,即使我对其知之甚少。杜女士对同性恋及女性运动有跨时代的独到见解,一语道破女性崛起中的症结,不输波伏瓦。05-17
  • 半半
    “当一切都终结时,在奄奄一息的灰色地球上,书写仍将无处不在。它在空气中,在大海上。”03-30
  • 江海一蓑翁
    法国知名作家、电影人杜拉斯的一部专论电影的图文合集,源自法国顶级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杜拉斯专刊。书中收录的文字,以随笔、札记和访谈为主,基于这些文体相对灵活和轻松的形式,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杜拉斯的灵光一现与犀利观点,配上写意化的摄影图片,跟杜拉斯的文学与电影气质完美契合。跟很多横跨文学和电影双重领域的艺术家类似,杜拉斯有着清晰的形式边界意识,对于电影与文学的不同艺术特质,有众多精彩论述。而作为一位因《情人》而在大众中广有声名的艺术家,杜拉斯在本书当中坚守的作者意识和精英化的艺术观,也足以扭转其在广大读者中“大众作家”式的刻板印象与单一认知。02-13
  • 糖罐子
    有特别犀利直白的评论和表达(每当看到这些就一次次生气杜拉斯被标签化被时尚化),有作为一个观影者温柔的抒情,还有作为一个创作者的拧巴,也许电影之于玛杜是置于写作之下的,但也一定是她努力尝试的一种表达。而且大概正因为作家的特质,让她谈论起电影里时候,更有一种文字的踏实感,反而没有太玄乎的东西。01-26
  • 欢乐分裂
    比起另两本文论/随笔,这本毒舌程度淡化不少,踩得过瘾——伍迪老头被黑惨,批阿拉贡不留情面;捧得也爽快——对布列松、戈达尔和卓别林的赞美永远不会迟到。整本最华彩之处无疑是探讨电影与写作的关系——“拍电影是为了获取毁灭文本的创造性经验”“电影就是使作家无效”,在影像创作过程中必存有写作的存在;由此再回想杜拉斯使用声画分离之目的,可窥见她在“图像”与“话语”之间的取舍平衡,并比较画面(流动)叙事文本与书写(静止)文本的对立/渗透。对政治的“冷感”与“敏感”亦渗透到每个领域的创作,从不讳言与法共分道扬镳(“政治意识的丧失始于加入政治党派组织”),清醒认识到权力之于任何个体和组织的同等作用。与卡赞对谈相当好,同属“移民”的精神犹太人拥有的“曲线流浪”。02-19
  • 穿山
    绿眼睛进,红眼睛出。有尖锐的宣言和批评,也有温柔的访问与抒情。无处不在的作者政治。(配着酒&听着伊迪丝·琵雅芙读这本,迷醉效果更好。还可搭配观看此访谈纪录片《杜拉斯谈〈写作〉》https://b23.tv/JjfGyM)—你的电影里有某种暴行。—爱。—爱总是很残忍。—我没有选择。封面照片签到了布鲁诺·巴贝的作品,他在清权过程中过世了,也纪念这位摄影大师。(和法文原版比对图https://www.douban.com/people/83237872/status/3244647362/ ;装帧设计说明https://www.douban.com/people/210486762/status/3331267823/)12-21
  • 刀叢中的小詩
    《绿眼睛》——书做得很赞。我喜欢杜拉斯,是因为她有野兽一般磅礴不尽的生命。还有,当我迷失在那些绵延的长句里面,她的短句,很硬,很利落,有一种持续的切入感。写作对她来说,宛如溺水之后的呼吸。有时我竟傻傻地闹不清,究竟她和波娃,谁才是真正的女性?她就是她自己——她的电影,她的政治,她的艺术观点,绝不妥协,她的态度。02-04
  • 把噗
    对我而言,电影的成功根植于写作的溃败。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写作的屠杀。这场屠杀如桥梁一般,将我们引向阅读本身。 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