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独异性社会
反馈
书名
独异性社会
作者
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9
ISBN书号
9787520145015
出版年
2019-5
出版社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数
425
定价
86.00
装帧
平装
标签
社会
德国
豆瓣评论
Recordarse
我的天,读的时候脑子里万花筒般出现了现世现时的所有现象,文化的经济的生活的政治的,全都得到了解释与剖析,整个世界都清晰了很多。
08-03
Karl
讲真都不敢点读过,有收获但又讲不出来,感觉就是,人生无意义,但人真的是需要意义(书里面叫“赋值”)的生物。努力生活(策展式生活)的人都很赞。
08-16
江海一蓑翁
将当代社会里,个体对于独一无二行为与特质的追求,化约成关于当代社会阐释的一整套社会学理论体系。既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现象的各个层面,又持续跟社会分层、群己权界、平等正义等社会学的经典学术命题展开对话。无论是对于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素材搜集的丰富程度,还是在一个中观和微观研究越发流行的当代学术场域中,执着进行宏大理论构建和终极意义叙事的野心,都让人印象深刻。
05-30
鲁蔚
为独异而独异者的喜乐之书。是是是,对对对,你就是神选之子,你就是宇宙唯一,你是独一份,你是限量款,你是最后的晚餐,你是幸存的男孩。
09-14
鴉片馬克思
「这个视角下的文化不再被看作人类生活形式的总和或整个表意的世界,而是理性主义的对抗者,而且从古代到现在一直都是。理性主义总是为了生产和积累,为了保存和再投资社会能量,为了效率和调节。文化却在某种意义上是非生产的。它的活动是无条件的,即没有目的或功能,文化活动有一种价值,是主动从事的、带着强烈的感情尽力挖掘内心的活动。理性主义的基础是劳动和征服自然,文化则基于独立自主,通过与必要之事拉开距离,从而超越了工具性活动。文化不同于清醒、冷静的形式理性,它是热的。」
07-19
Kly
诚如作者所言,独异性社会的标志也就是调整了普遍与特殊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下意识排斥普通,寻求标新立异。而人们很难意识到这这种“逐新”恰恰是当前晚现代性社会结构决定的。这一潜意识带来的社会危机将会是普遍的。私以为,而放之当下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独异结构所产生的根本性矛盾,会使后浪们遁入虚无。拥抱虚无吧!
06-06
Rachel Green
虽然还没读完,但真的已经可以来吐槽一下了。整本书就仿佛背后没有作者一样,毫无读西马或者布尔迪厄、福柯这种人的批判的激烈感,简直像教科书一样让我想睡着。除了一些例如“文化化”、“赋值“、“美学化”的概念比较有用(也只是有用)以外,理论框架过于简单(当然作者本人也许不在乎一种宏大又细致的体系,只是提出另一种架构方式来拾起那些未被注意的现象中的逻辑)以至于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神似。最后翻译很差,也感觉不值得写读书笔记。
03-13
余颜
德语界重磅理论作品,翻译认真译文流畅,问题主要在于「索恩」将其定位成面向大众的科普书,导致脚注变尾注、没有中文索引和术语对照、某句概念列举直接未翻译等等。作者原本研究领域是艺术理论和艺术社会学,从边缘领域出发做全局理论的结果就是整个倒转了各种理论预设,将社会系统理论与齐美尔、本雅明传统嫁接,把艺术的市场化变成市场的艺术化,把灵光与「质」的消逝变成自复杂体所突现的独异性的增生。这个倒转做得实在太漂亮以至读者可以完全忽略此后论经济、劳动、数字、生活、政治的专章,它们几乎没有新意,不过是上述理论指导下的大型文献综述,且不乏生硬之处。究其本质,这是一种社会学美学式的还原论,其长处在于统一了主体、客体、群体等不同层级的祛魅与复魅,短处则在于不可避免的「质」的去质化,因此批判也将转变为犹豫的叙述。
11-29
Prunus d
作者野心很大,想要解释几乎全部的late capitalism。文化方面值得参考,政治的值得商榷,技术的我觉得emmmm(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没有什么是突然转向的如果有那是我右转没打灯
11-21
北河沿井斯塔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五章。新中产与新底层的上下电梯式两极分化和被文化化的不平等,当新中产成为生活品质的文化代言,在“策展式”生活的自我实现路上经历着对自我超越的失望进而抑郁时,新底层的生活哲学却是过一天算一天,唯一有用的不是自我实现或名望投资,而是自律。自律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活更有水准,而是不要继续向下走”
12-12
维舟
4.5星。对1980年代之后的资本主义晚期的社会形态作出了非常全面深入的归纳,也很注重与此前社会学理论的对话,虽然或许很多论点看起来会有点眼熟,似乎未必独创,但系统性地阐述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特质,这仍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底。这位德国学者下笔也很严谨,看来是以齐美尔和韦伯为标杆,关注社会的结构和形态特质,既有宏观社会学的开阔视野,可读性也很强。书中描述的不少特质,中国当下也出现了,因而读这本书很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新现象,只不过中国更复杂的是:这一结构转型是局部的、新旧夹杂的,本书似乎更多在意新范式的轮廓,而未多讨论混合形态的问题。
05-31
宝木笑
这是那种在熙熙攘攘中冷眼观察人群走势的书,更像是一种社会解剖,觉得与《乌合之众》对照着读也许效果会更好。但个人认为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乌合之众》和《独异性社会》并非讲述了人类社会的两个阶段,比如我们惯常理解的那种从集体的群氓走向独异化的边缘。即使这本书提出的“晚现代社会”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趋向独异化,但作者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非常克制地没有迈出那偏激的一步。追求个性成为当下社会的风潮,并未让作者欣喜若狂,反而成为其深深忧虑之处,因为他看到了更加宏大背景下其他社会属性的独异性倾向,比如那些政治或亚政治的新共同体,宗教极端主义和民粹主义的逐渐强壮。这样看来,个体依然在集体无意识中沉沦,《独异性社会》不是《乌合之众》的续集,而是题中之义。
05-25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