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王大可是只橘猫
    书中讲述所谓“普通(底层)人的孤勇”,实际上也是变向地强调其对立面,即所谓“微观史”的对立面,亦即作为所谓“宏观史“或“宏大叙事”的“上层(宗教)压迫”(你在言说“白色”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暗喻“黑色”)——而且,主角也因为“反抗”而已然塑造成了一位“无声的孤胆英雄”;可是,其最终还是写进了卷宗(依然是“特例”),无论悲剧与否,终究有别于“真正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意义上,全书依然是主流叙事,至少也是在其“欲言又止”的隐藏层面之上,依然是换了件马甲和换了副面具的“宏大”和“英雄”叙事。读者还是服从于“反权威”的“权威之下的。其实,若真关注“微观”和“普通人”,就应该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至少也应该走进当时当地(本书于45年前初版)真正的“微观”和“普通人”。可惜,“学术”终究需要金汤匙和大花轿。07-23
  • medieval
    主人公梅诺基奥的宇宙论非常的自然主义,基本上不太承认绝对永恒智慧的设计,而是相信宇宙演化的自然性,并且把上帝降为这一过程的某种结果。金兹堡好像觉得这可能是农民古老信仰的残余,即便如此这个观念系统大概也经过了反复的理性化才变成这个版本的样子。不过,带有某种自然主义属性的宇宙创生论在东地中海一神传统里虽然早早被至高神设计论取代了,但在其他文明里似乎还是不少见吧。07-08
  • 今天也要开心鸭
    真好啊,太好了,文本上有很多的惊喜,即使对宗教题材不感兴趣,也能从磨坊主的故事里看到很多感兴趣的内容。有机会想写长评。07-08
  • 慕明
    又名:在一个权威掌握叙事的时代如何独立思考。1.能给予一定思考空间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2. 热爱阅读,并能从中发现自相矛盾之处-> 可能有基础性的谬误。3.能用自己的话(比喻)描述问题和解决方案。4. 有接触异文化经典和旅行的机会。5.站在不同的叙事体系中间(口语vs书面)会带来新的冲击。6. 多与人对话,思想在对话中形成,哪怕没有人理解。精神追求是被压抑的本能,阅读与表达是思考的外现,认知提升是切断绳索。08-01
  • 晓林子悦
    这是一部“自下而上”的历史。它并不局限于复原某个人的故事,而是深度阐释了隐匿在历史深处的小人物的观念世界。金茨堡的研究除了反对趋向结构和计量的年鉴学派对个人存在的忽视,也是面对现代主义的宏大史学与权力史学的分庭抗礼。作品挖掘了梅诺基奥的微观维度和更大语境之间的关系,并且构建了叙事过程的逻辑很强的步步深入的组织推论。梅诺基奥的“奶酪与蛆虫”的讲法是无稽的,但这种无稽的讲法里面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17世纪近代科学的兴起将证明这种观点具有的正确性,尽管这种正确在梅诺基奥那里只能算是蒙昧的萌芽。阅读的自发热情,是一种强大的力量。07-10
  • austerlitz
    感觉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必由一种克制感与审慎猜想之间的张力贯穿,前者正是“开创”之外在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有限的材料、试探性深入、阶段性结论),而非后人想象中那种一朝发现新大陆、眼前一片豁然开朗的突破。如果说40多年后有人读来觉得略显平淡,那是因为当初的开创之举早已启发众多、深入人心。07-26
  • 一个注脚
    大失所望。如果写成日常生活史或单纯的社会史,应该好玩。从这个角度做思想史,真的是事倍功半,可惜了金兹堡的哲学背景和知识储备,现在真心觉得,这种尝试不过是浪费天赋和时间,当然作者后来也转向了。另外,中译本为了迎合大众阅读,正文连注释和数字都不标,后面的尾注意义何在?出版人和编辑起码的规矩和素养何在?08-06
  • 绛浅
    本书配得起它的名气。中译本翻译得十分流畅,阅读正文时畅快无阻,注释反而需要花很久时间去看。宗教改革和印刷术的传播让这位磨坊主不仅有了表达自己所想的勇气,更知道如何去“利用”流通文本中的话语为自己所用(尽管他经常脱离文本的原本含义)。在磨坊主的智识世界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些书籍的影响,也可以看出路德派、纯洁派、乌托邦主义的影子(论及四元素与“干冷湿热”时也许和体质论也有关系)。通过对磨坊主智识世界、漫长审判过程的还原探析,最终试图明晰个体如何成为“窄众”,乃至工业化以前欧洲大众文化(更确切地说是农民文化)的一个普遍性假说。而这也像书中总强调的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理论一样,可用“循环运动”(circularity)一词概述:支配文化与被支配文化间的双向循环互动。07-12
  • 小野山
    不知中文翻译里是不是有错,但读起来很流畅。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在于一种文学的写作方式(注释都在最后且作者没有迫不及待地做文本比对),以小标题串联起叙事与研究,勾勒社会宗教背景,知识传播路径,个人生活的图景,史料运用极为出色细腻。重读也让我回想起本科时的就想到的命题,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性,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体现,本书也试图分析一个人的语言,思想与阅读文本之间的隐秘关联,而这关联被误读,曲解,发散,落于纸上成为文字而层层遮蔽起来,揭露的方式必然是文学。(这一部分作者的参考书是埃科的il problema della ricezione ,非常有趣)07-18
  • 邓安庆
    抽丝剥茧地把一名16世纪意大利乡村磨坊主的信仰、知识来源和世界观给呈现了出来,用原始材料重新构建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梅诺基奥。阅读过程中,最迷人的就是看作者如何去“抽”和“剥”,每一章节都很简短,却是层层递进、面面俱到,而梅诺基奥这个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这是一个从零星的几本书与农民口头文化汲取营养并构建出一套世界观的“异端分子”,他沉溺其中,却也因此给家人带来灾祸,自己也最终付出了生命代价。07-24
  • 小绵羊花花
    低于期待值,叙述和分析均有空间。07-16
  • B.Yellow
    是我配不上的学术著作。被以小见大的微观史经典名头吸引过来,行文考据是真的严谨也详实,但读者也真的是需要一定量的宗教历史知识背景,要不然就会像我一样,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理论铺陈间一步一泥泞,读的很狼狈就是了...唯一能真切感受到的是,主角在那个大舆论时代下对自我的坚持,努力走在自省、思考的清醒之路上,对自己认定的真理不懈追求,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07-14
  • Nelly.L
    读《奶酪与蛆虫》数次流泪,最能打动我的,一直都是普通人的孤勇。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核心动力就是对“平等”的追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被基督教把持的欧洲,它还包括承认信仰相对主义、打破(宗教)特权阶层的文化垄断和道德裁定权。有一个16世纪的意大利磨坊主,他虽然会读写但谈不上有多少文化,通过反复阅读咀嚼手头不多的书,在平等成为时代精神之前就自发思考这个问题,在反复的严刑拷问和死亡威胁面前依然拒绝放弃自己的观点,也不愿供出他人的名字连累对方。这一点让人非常感动。作为微观史的代表作,《奶酪与蛆虫》也帮助读者了解六七十年代起风靡至今的历史学的“大众文化研究转向”。金茨堡在前言中的史观讨论很有启发。总之很推荐。07-19
  • 和菜头
    没想到,还挺好看的。07-10
  • 玛乃
    本书初版已45年,期间经历了多次学术转向,如今读来依旧让人激动、兴奋(其中,作者是小说家的儿子、本身爱读小说,这对该书的文笔、结构帮助巨大)。从中学到的一点是:充分发掘史料中的蛛丝马迹,然后循着这些史料,充分展开想象吧!07-06
  • 的黎波里智术师
    一般来说,期待越久反倒容易失望,但本书不枉久仰大名,确有一种独特而迷人的阅读体验。除去微观史写作这样的理论问题,本书的主题似乎与我们的时代很遥远,但在主人公磨坊主梅诺基奥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同情和共鸣的地方,这也让整个故事格外隽永。本书是英译本的中译,译者指出,金茨堡所有著作的英译都是泰代斯基夫妇操刀,他们之间交情甚笃,英译本质量完全可凭。很多朋友关心这个问题,特加说明。07-05
  • 神威
    修行28th,我国有名言“二十四史乃是帝王将相家谱”,与此书创作主旨“我们关于那些非特权阶级的知识不过是一些统计数字而已”,都形象的描述了在当代之前底层民众尤其是有特点的个人史完全缺位的现实状况,这一现象也与史料的严重缺乏有很大关系。得力于非常令人意外的罗马宗教法庭执法与审判的缜密程序与细致庭审记录制度以及史料的保存得当,作者有了描述一个因印刷制度的发展而有了阅读的可能,并勤于思索和表达的磨坊主个人史的机会。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人类对阅读对知识对表达的欲望与渴求,还可以看到对我们每个人都意义重大的文本阅读是如何被初具规模与结构的个人三观选择性吸收的,知识与信息对个体的影响,还有信息在传递与流转过程中的谬误过度引申等嬗变,此书意义绝非一种,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含义,是一本上佳的文化史07-02
  • 安提戈涅
    三星半,略失望,档案罗列的太多,真正重要分析甚至都不是点到即止,而是过于划水。我以为要描绘传统口头文化与上层精英文化之间复杂的角力,可是最后却用上层文化也存在传统农民文化的根源就结案陈词了,以为会描述和解释梅诺基奥如何曲解、割裂、挪用和篡改圣经字句,结果却磨坊主的特殊身份与口头传统(语焉不详always)搪塞过去,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里,也存在农民对于《圣经》的明显的篡改与挪用 ,可是并没有所谓的口头文化支撑,倒是磨坊主身份的社会负面气质,可以用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婚姻》的诗句来印证:在布莱克笔下,地狱的入口是一个磨坊。真正令我感兴趣的,是一个人如何在意义确凿的年代重新输出与发明新的意义,在信仰自然地镶嵌在脑海中的时刻,如何“就信仰问题彻夜长谈”,毕竟,这是现代的独立个体才更为热衷的。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