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没想好
    很生动的叙述,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11-01
  • 砖头Ⓥ茅坑
    1,其实应该有个副标题《以四川为例》,抗战时期“后方”很大,但四川只有一个。2,聚焦到了【征粮】和【征兵】这两个战时后方最主要的社会负担,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社会权利变革、运行规则变革。3,20年在建川博物馆,看见给【川军】树碑立传。但成军的背后,是抓丁、落草、逃兵、抽签和优抚等一系列的混乱局面。4,材料来源还是有局限,虽主题珍贵但研究深度不够,三星。01-12
  • 云清
    虽然无论是叙事内容还是框架理路上,已然不觉新鲜,但在当下今非昔比的学术光境下,所谓回到历史现场,我们还能看到如此详实扎实的档案材料么?其实无论是国是共,在战争时期都曾面对过相似的征兵与征粮困境,只是动员方式和程度不同,最终在国家、地方和民众的三方博弈中不断寻求一个利益的平衡~01-14
  • 萝卜who
    哈哈,徐老师给看的样书11-04
  • RAY
    中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国以残破的社会形态与权力结构艰难战胜了举国一体的日本。作者的切入角度在于整个战时体制的运转,以四川省的资料为主。包括后勤、征兵、权力运作,勾勒出后方社会的悲惨状况。胜利之时,国民政府罔顾民众依然超负荷的负担而着力维持战时动员悍然发动内战也确然不智。在作者的观点,这也直接导致之后中共的夺取政权建立人民共和国。全篇行文流畅,资料详实,浅显易懂。附录的书评也很可观。10-24
  • 均提
    总体战,宏大叙事背后的另一面11-11
  • 雨来
    稍浅。但如果深入的话就是另一本书了。09-21
  • 冷战老手
    农业国家vs工业国家,总体战一景。01-25
  • 阿礅
    抗战时期兵丁人口贩卖。优待法导致地主土豪劣绅化。强制性一体化失败,扩大贫富差距,为内战提供群众基础08-28
  • shumi2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对史料的使用偏重于陈情书和诉状,而非官方统计数据,因此论述稍显薄弱。第11章有亮点。09-05
  • saidelizi
    认真态度真令人佩服,关注点落在中日战争动员的基础和方式区别上,日本动员方式的对比很有借鉴意义,日本的国家上层通过教育渗透基层并与地方自治传统取得一致颇有启发。引用政府档案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尽力还原四川在抗战时期战争动员的方法、过程、局限以及规模,对具体方式的探究颇给人启发,我一直在想如果战时后方的四川没有河道体系,可能抗战会崩溃的更快。尽管本书是针对日本读者的一般著作,内容本身深度有限,但是作为研究抗战时期四川一地战争动员的专著来说,尚未看到国内能超越本书的著作和论文。本书可以和齐小林的当兵对照阅读,在结论上也有相似之处。作为一名四川人,读到此书的时候也才有一种身临其惨状的现场感和以川一地顽强抗日的悲壮。不足之处,引用了相当部分的文史资料(不太靠谱的回忆文献),不加分辨的作为例证有极大缺陷12-22
  • 萧湘
    补上抗战到内战这一环。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