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Kanki
    前半段父亲的遭遇以及深夜时常被警察敲门去问话的情景,就像《牯岭街》里小四的父亲那般。07-04
  • Mulan
    虎头蛇尾的一本书。其实一篇王德威的序就够了,越写到后来越鸡毛蒜皮,算是打着大时代的旗号写博客吗?05-31
  • Luke LOU
    从吞恨到感恩,这是孙康宜经历白色恐怖后个人的情感历程。相比齐邦媛的女性视角的羸弱叙事,孙显然走得更远、更坚定、更踏实。没有抱怨,没有戾气,面对人性的恶,渺小的个人所能做的,唯有以善去化解。07-10
  • timeregister
    写得很白描,有如命题作文一般。估计跟作者长期不用中文写作有关系。人家的母语已经是英语了。05-18
  • 巫芜舞晤
    一个认识的记者在页面上说丫根本不知什么是赤色恐怖,我想这是超出作者的初衷的,她并不想对比控诉两岸的时事政治,尽管正是大背景造成小家庭的悲剧。万般皆苦,无论苦因何起,最终解救之道是大爱,而不是恨妒。放大自己的痛看轻他人的苦便没有理解与同情。08-27
  • 苏木
    政治的激情有时而尽,伦理亲情的曲折绵长反而成为记忆现代中国历史的另一种资源。从吞恨到感恩,这是孙康宜给我们的启示。(王德威)05-29
  • kivo
    要走出伤痛,除了忘却,还要宽恕。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让恨成为身体里的毒素去伤害你我以及他人。09-06
  • yesshen
    题目改为《感谢人生》更为合适与齐邦媛的命运颇为相似。劫后余生,格外沉静的心灵。06-27
  • 老才中用
    印象最深刻者有三:1,苦难中有希望,有温情2,作者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基督教信仰环境3,结局很好。不足之处就是如孙康宜西先生所言,因为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对“恐怖历史”所述不多,是为遗憾之处。作为一本提纲挈领式的回忆录,内地读者可以借机会了解那段残酷与痛苦稍逊于文革的台湾岁月。10-12
  • 弥次郎
    孙女士的文笔不好.拉拉杂杂头绪不清.也可能是事情久远的缘故,多数都是浅尝辄止.王德威的序言算是一个清晰时间线.台湾的白色恐怖自然也有拷打折磨,无缘由的关押等等,但作者自己也承认和大陆比是小儿科(作者的姑姑和叔叔均留在大陆).借用省港旗兵iv里那句台词:你在自由社会呆着,无法想象无产专政的恐怖!但愿不再出现红与白以及其他颜色的恐怖,尽管这很难.05-16
  • sogdiana
    一人·一家·一时代。。绿港与鹿窟,原本听上去是多么和平的名词啊。。。08-23
  • 小田
    同样是不幸的历史背景,同样是政治对生活的侵犯,同样是个体在国家机器面前的无助,但除了一样的苦难底色以外,从书中还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情真意切的信仰08-12
  • 小杰是好Queen
    书名可以改成《我是怎样跟我表哥结婚拿到美国绿卡并把爹妈也接来的》08-17
  • 愚公
    孙康宜这部回忆录中,有一段情节,令人难忘。在其父被国民党关在监狱之时,其祖也失踪自杀,而其叔父因此也被关在共产党的监牢,而且被告之其兄在台湾做高官。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悲剧,一家人在国共两党统治下,均下监狱。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