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skyyy~
    在“主流”五阶段模型外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用联结替代缠缚,建构出具有美感的哀伤反应,兼顾权力视角,具有面向未来的发展意义。美中不足是弹性时间的观点受英语语境限制。08-07
  • skymonkey
    是一本心理学专业书,想要通过阅读此书来疗伤的读者,恐怕会失望的。另外,“福柯”这个人,在书中无处不在~~05-02
  • VALE.G
    整体思路是偏叙事的,不同语言的词汇语法对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有极大影响的,很多部分对于中国文化情境是不太适用的,比如时间的观念相对来说会弱很多。再就是,原著似乎想要创造一个体系但是写的稀里糊涂的,看似有个框架各个点之间没什么联系。仍然想多给一星送给翻译,何老师在我过往人生中两次重大的哀伤事件前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非常感谢她。02-11
  • Abby
    后现代取向用解构的方法应对死亡与哀伤,蛮特别的02-25
  • ZzzBeatris
    心理咨询师绝对不会用这么结构化语言来讨论死亡这么敏感且脆弱的课题。一个能与你产生深层联结的人,很可能仅仅在非结构的环境中就能帮你,而不是班门弄斧用死亡艺术套福柯思想,枯燥生硬。所以不论技巧多复杂,有多少引证,都不会帮到你,关键在于智慧和洞察力,而传达洞察里的形式和使用洞察力类型实属次要。02-24
  • 冬至
    叙事疗法视角下的哀伤治疗。写得很扎实,不仅拎出一条治疗主线,还将叙事疗法的思想背景阐述得比较清楚。所以,书中满是梅耶霍夫、福柯、德勒兹和怀特的思想,对普通读者来说有些艰涩了,很适合对哀伤治疗和叙事疗法感兴趣的心理咨询师。04-03
  • w
    今天我是哀伤的:陪伴我几年的房子,在今天终于交到了别人手上;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被子最后也只得丢弃……原本指望通过阅读本书去体验其他人的哀伤以缓解我的哀伤,读到三分之一,哀伤感确实没了,是生生被挥之不去的别扭感取代了:哀伤本来是情绪、感受和体验,我以为哀伤的艺术化是抽丝一样把哀伤细致温柔地展开,多维度地反观它、反复去体验它,直到哀伤化蝶,而我们的哀伤感受得到安慰。然后本书却生搬精神分析、后结构主义、身份认同等等一大堆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论硬套到哀伤身上,制造了一种想要感受却被理论遏制、想要思考却又被拉回到肤浅的对话中的极其别扭的阅读体验。坦白说,一本书读起来竟让人左右为难、别扭尴尬,我也是第一回遇到。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