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赛博朱雀昏睡中
    西方学者在研究《马可·波罗行纪》时天然具有部分语言优势,可以考证《马可·波罗行纪》不同文本的区别,以及运用一些十分“欧洲”的史料,如马可·波罗的遗嘱清单,或者其家族活动轨迹,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此书选文很明显的体现了东西方研究的不同路径,东方研究十分习惯于以“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为线索,对元代的文献进行考证。而西方更多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去进行一些考证。这或许是母语所造成的史料等客观因素,而导致的东西方研究的治学方向不同。另一方面,当前似乎对马可·波罗的研究,因“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这一质疑,不得不以《马可·波罗行纪》的可信度为线索,对其中的细节进行考证,而在考证的过程中,自然的补充了许多关于元代社会风俗的研究,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06-27
  • 生见爱瑠
    论文集 重点读了研究篇 作者在利用不同版本《马可波罗行纪》的基础上 结合传世文献 内亚传统 多民族语言等研究蒙元礼俗 视野宏大 学识渊博 其中《汪古马氏》一文尤见功力 结论和萧启庆先生一样认为汉化不代表就要摒弃本民族文化风俗~08-20
  • Perserkatze
    向行纪的一百多个本子低头。06-21
  • 工业先驱萨鲁曼
    1)一个有市场的观点是,波罗没去中国,最远只走到黑海商圈,然后把别人作品洗稿成了游记。但据李渡南(Donald Daniel Leslie)统计,《寰宇记》的一个抄本F本提到过70个中国地名,其中只有40个曾被译为波斯语或阿拉伯语。而9-16世纪波斯语阿拉伯语文献中的全部中国地名,加起来也没有波罗一个人记的多。2)直到1330年代前,元钞还没有出现严重通货膨胀。11-15
  • 弗兰
    遇到这本书完全是偶然,但阅读体验却很好,喜欢这路的史学论文。前面的长篇综述和作者自己的几篇考证都很有意思,后面翻译的外国论文有几篇过于专业了,考证马可及其近亲的财产那篇很有趣。01-20
  • genie
    翻过而已,拿工具书看,我心态可以好一点,不然这书怎么看?04-12
  • 读史拼命三郎
    好多都是欧洲文献学、版本目录学,这些文章太专业、太枯燥乏味了,敬而远之吧!12-14
  • 毛毛虫
    尽管看不明白,但感觉每一项研究都是实实在在的,靠着马可波罗确实可以“吃”一世了02-17
  • 饥眠
    法语 德语 意大利语 突厥语 蒙古语 古叙利亚语➕汉文文献。了不起啊09-11
  • 季粟
    读了研究篇和译文篇中的《马可·波罗的汉语—蒙古语地名》。08-07
  • 尘世的费昂纳
    克什米尔那篇打到了兴趣点上04-08
  • 这么近,那么远
    按需。“《马可•波罗行纪》是中世纪欧洲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书籍之一。至今东西方学术界的马可•波罗研究皆历时长久。本书从马可•波罗出发,着眼于礼俗领域,运用文本比勘方法,重点利用新出碑刻史料,研究元代中国的一幅幅历史场景。”12-04
  • 隱生室
    伯希和后 并世无双05-15
  • c
    马先生笔锋老辣,用论持平,可以是目前读过最喜欢的一本蒙元史方向的书了03-31
  • 咸南海東
    研一的时候去了马老师的签售会买的。这书我觉得我这辈子也不能完全看懂。翻翻就好。07-04
  • DRYJIAYOU
    作者学识之渊博令人佩服。整本书对《马可波罗行纪》研究的现状、路径进行了清晰的处理,后面的专题研究利用校勘对史实进行精彩的考证,后面的译文也很有学术价值。总体上来说,作为汉语学界对马可波罗研究的总结性著作来说,是很合格的,展示了这项研究的未来与潜力。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整本书基本上没有什么内容上的联系,更类似一本论文集,本书只是这项研究的开启山林之作。11-10
  • 松亭君
    真让人想不到80后如此年轻的学者竟然能做出如此好的学问!读起来我都有一种要拜入马门的冲动,虽然看完译介篇之后就觉得自己还是先学好英语干好老本行吧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