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sunny luffy
    从来读书都是逐字逐句完整读完,而这一本,在完成七成之后竟掩卷息目,究其原因主要两点,一是文章语言与如今白话文有很大不同,一些拗口地方阻拦阅读丝滑感,二是部分介绍文物或文化的文章专业性过强,晦涩难读,也影响了阅读体验感,总体说来读得磕磕绊绊,不很顺畅。剩下的我想留待以后闲来无事再翻阅吧,里面的彩图众多,倒也赏心悦目,不失为一本之作精良的图书,在直播间感觉大家呼声甚高于是抢了一本,可能还是年龄不足或兴趣不够吧,也可能沈老先生其实更适合小说吧。09-29
  • 迤逦618
    第一,理解了为什么历史博物馆诸位不待见从文先生,早期的考古学者是不大看得上这些坛子罐子绸子缎子的,更何况突然杀出的文学界这位大佬讲话又直,名气又大,动不动发表一篇文章质疑权威,闹得举国皆知。第二、对比科班出身的宿白,文章还不成体系,多为散文式的零散思考,引注和配图都不够严谨,但火花很多,思路不僵死,有启发性。文笔虽藏了前半生的风采,但仍不自觉透露着学术文章少有的灵动和诗意。其中,重视文物和文献结合的态度和几位宗师级人物是不谋而合的。第三、大部分文章成于五六十年代,没有出现任何红太阳啊,跟D走啊之类的政治性表述,行文丝毫看不出年代感,少重器,多谈纺织等日用品,关心普通百姓的日常,真正是“不折不从,亦慈亦让”。10-22
  • ningxe
    进两步,退三步,进两步,退三步……循环往复04-16
  • 鱼皮
    有不少文章是沈老未发表之作,主要是文物历史研究相关,也有杂文,读来有趣,可视为《沈从文全集》的补充读物。11-24
  • 绿野仙踪
    大部头的偏专业书籍实在是太难啃。首先便是时间不够用;假使有了时间,精力却又跟不上。到这个年纪,通读甚至精读一本书实在是个浩大的工程,殊为不容易!11-16
  • yhan
    当“自我”的书写已经不再被“一切为政治服务” 的时代环境所允许 ,沈从文投入于“花花朵朵、坛坛罐罐”之间,在一个陈旧而又新奇的世界里用理性分析文物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用感性来剖析形态之美中所凝固的人情、人性之美,作为生命信仰的另一种延续与发展。专业性很强,专业外可读性不强的一本作品。11-01
  • 野人
    后代整理的文集,包括特殊时期的检查,五十年代发表在各种杂志上的文章,八十年代的演讲稿等,没有完整的体系,所以书名也算贴切,就是围绕各种织物、瓷器、书画的介绍和辩驳文章。沈从文特别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以文物实物来辅助文献研究,先把传统的研究透,再加入创新,为新时代的日常生活服务。可惜直到现在,他所倡导的观点也没有成为现实,反倒越来越远。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化热离真正的传统越来越远,各种臆想的或者外来的反倒有取而代之的趋势。针对各种他认为的谬误,也是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讨论。针对王力提到的胡子,针对周汝昌提到的妙玉的体己茶具,都有理有据进行辩论。当然,当然里面也不乏一些辛辣的批评,比如针对林风眠的字。01-15
  • 丢失的可爱兔
    一个拿惯了笔杆子的人或许是无法彻底地抛弃自己的专长的,即使1949年后沈从文便转行文物研究专家近四十年,成天与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但是那种刻进了骨髓的文艺气息仍与文物的鉴赏以及数十年积淀的艺术观融为一体。11-22
  • 西窗随笔
    陶瓷丝绸服饰书画都不太懂,但是这数百幅图片太美了,而文字,文字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啊。读这本书,既能感到沈从文后半生不能再从事文学创作的深深遗憾,又能看到他沉浸在文物研究里的投入与快乐,以及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为他高兴。11-05
  • ayuhaha
    这是一本把沈从文谈及文化与文物的文章编纂起来的书稿,汪曾祺的序就写得极好,内文还没能全部看完,除开个人经历和自我检讨,真论及文物的知识常常被科普,一直以为玻璃是舶来品,没想到历史这么悠久,还有玻璃与琉璃的关系等,可读性没那么强,还是吸引人读下去。12-29
  • 邝海炎
    沈老的研究文章大都靠谱,但也并非都好。以“南山四皓”解“悠然见南山”就很牵强。该书的配图也不准确,有些敷衍。11-02
  • 归去来兮
    短篇文章集册,文物术语太过专业,配图虽然精美,但是大部分和文章不太对应。冲着沈从文和装帧读的,却草草浏览,不能尽兴。02-06
  • 望天的考拉
    这是本沈从文关于文物的文章合集,专业部分读起来略枯燥,但沈从文的文笔依然好,特别是“过节和观灯”几篇。通读全书后,让人感慨的是,这样一位大作家,文革被整成那个样子,但字里行间还是对这片土地“忍不住的关怀”。吐槽下这本书的排版编辑,配图清晰度非常差,且与行文基本无关。定价如此之高,不能理解。03-17
  • bookbug
    早年读过旧版,后来在书店看到再版过两次,近两年却不常见了,直到最近后浪又出了新版07-09
  • Z
    纸张好,印刷好,图好……文采也好。就是内容看不太懂,只是长知识罢了。内容与题目完全照应,就是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文章很舒服,沈毕竟是沈。06-23
  • 长安
    不谈艺术研究价值,沈老“自省自纠”那几篇真的触目惊心。08-02
  • 清凉
    这本插图珍藏版,是沈从文写的一部艺术随笔,他早年写散文写小说,教书育人,是一代文学大家,这本厚厚的书是沈老后半生的集大成做,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是每个人书架上必备的书07-19
  • 空山
    8月·喜欢,挺爱看这种不咋枯燥又能看懂的学术,还涨了点小小知识。实用主义文物研究者沈老做文物不光只停留在文物,还将它们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技术建议给当下的生产,讲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定要把文献和实物结合起来研究。他对于绫罗绸缎的了解太透彻了,在服饰研究这方面,他当得起开山祖师。他说如果想给红楼梦做好注,最好先去故宫博物院库房学习三五年(这个有点太难了吧…不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一直都是他的性格。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都喜欢给桌椅板凳“穿衣服”。算是本圈钱的书,如果不喜欢考古文物相关,也不喜欢沈老,可不买。关于某些文字,情感是真实的,但真的像一个劫后余生的人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想一下汪曾祺的序,实在不知道啥心情…本来想继续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找了半天没找到书在哪,放弃了。08-25
  • 私享史
    这是一本比较专业的谈文物的书,但也没有达到论文的标准,近似于札记。又因为是儿子沈虎雏在沈从文去世后自行整理的文稿和遗稿,内容也不成体系。用纸是印画超感纸,印刷效果和观感绝佳!我特别想说两点:第一,沈从文的笔调,即便在反复的运动“洗澡”之后,也未见明显的时代话语和政治套话,反倒是多少还带着年轻时的锋芒(参见《谈写字》两篇和《游春图》一文),文革中写的检查稿还敢说破四旧不该是“一把火烧掉”(《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这一点何其可贵,这不正是他自况的“无从驯服的斑马”吗?第二,沈从文提倡并遵循文献必须结合文物的鉴赏研究法,“打破在文物界中或历史上的一切专家权威,破除对他们千年来造成的积习迷信”,原来他早就质疑过所谓展子虔的《游春图》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可是这样的积习迷信却流毒至今!06-01
  • 后浪
    沈从文“弃文从艺”数十年心血之作《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从文物看历史,用推理谈艺术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