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某羊
    读这本书时不免让人想到金庸笔下的萧峰和郭靖——他们的前辈们在“忠”的问题上显然要更加豁达一些,但是既然当下的我们已经把两人的选择普遍视作一种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思想在历史中的流变、古与今的迥异,便已然得到了说明。不过话又说过来,“忠”之观念的改变恰与中国由五代乱世走向宋辽对立的历史发展同步,这其实导致作者论证的说服力有所折扣——毕竟之后长期处于大一统或两强对立格局、短期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空间现实,很难给“忠的概念发生决定性变化”这个结论再次验证的机会。由此,相比主题而言,书中对于族属观念的考察,以及通过观察后世史书对于传主事迹记录与评价变化而展开历史观念变化研究的方法更有趣一些。最后还要说一句,不知道是原著如此还是译笔的问题,读起来总让人在吃力中感到一丝枯燥……有些让人感到无奈吧。08-31
  • 望天的考拉
    起码对我来说,对于“忠”的思想的变化,是新的视角,很有趣。但说下作者的文风以及这糟糕的翻译,不清楚是这两者谁影响了谁,导致这本书阅读体验很差,“没有一个表现出返回南朝的强烈渴望”,这样的译文,读起来就是奇怪。09-25
  • 江海一蓑翁
    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品牌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推出的第三批精选版中读完的第二部作品,也是时隔七年之后的又一次重读,主要感悟有三——一是在常见的质性历史分析之外,作者对简单计量与统计方法的运用,虽然受限于样本数量较小和分布不均衡、导致结论代表性不一定足够准确,但之于本书的研究,确实起到了丰富研究维度与面向的作用,值得重视;二是作者之于多政权并起时期的下属是否忠诚与君臣之间关系的相关性分析,是基于先秦经典《孟子》里给出的君臣关系范式的进一步延伸与展开,这其间的学术脉络分析,很有意思;三是作者给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多政权拉锯与力量急剧变动时期对下属忠诚伦理考量的弱化,与多政权之间力量相对均衡、关系相对稳定时期对下属忠诚伦理考量的强化的对比与相关分析,很有古今现实启发性,值得重视。05-18
  • 腹饱心安
    虽然那俩案例的叙述有一点无聊,但是全书尤其是前两章解决了我很多之前思考“忠”这个问题时影影绰绰暗觉到但悬而未决的困惑。译者水平一般,但译后记有点感人,人生聚散离合。07-20
  • null
    有意思的切入点,但没什么深入的结论。不过提供了一种新的(或许也是更贴合当时时代背景的)看待五代历史的角度,如果有人想要写一本五代背景的小说,那就可以参考一下——甚至把当时动乱时代,不同人眼中的「忠」的含义,作为作品的主题。08-25
  • 小镜子
    随着对“忠”的不断定义,国家之间尤其是边界地域的选择也不断被重新定义05-08
  • 自有我在
    作者从历史的纵深之中发掘出了过两百次的跨界迁移实例,梳理了他们迁移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这既是历史资料的重要整理,也是对于作者观点有力的支撑,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严谨与深入。也让我们看到在统一中国历史背后,其实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让我们看清宋辽五代时期历史真实的状态,为理解现代中国身份认同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考贡献。05-01
  • 无明
    以边疆越境的变化来说明10世纪,忠含义的转变。唐宋真可谓变革期呀。10-21
  • 拉纳尔多
    读完感觉一般,角度很新颖,但是感觉整体论证观点很匮乏,没有很深入开展探讨,只是在表面研究了一番10-02
  • 玛丽君
    乱七八糟,想到哪写到哪。11-08
  • 自学成渣者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读来总感觉语句不顺,语义繁复不清。内容是有意思的,从新的角度考察一些固有的认知。可读,也要慎读。05-13
  • 丸子书阁
    在辽宋时期,两国之间在前半期大多相安无事,至10世纪80年代后,两者冲突加剧,到《澶渊之盟》签订,又实现了一段时期的和平。这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有不少越境之举,我们对此时的边境界定,乃至“越境”之举的评价,这是研究10世纪历史嬗变和辽宋关系的新颖的视角。在这点上,英国历史学家史怀梅在《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中“从一系列明显不同于过往的假设出发,引入了另一种解读10世纪的方式”。05-28
  • 校书郎公子熙
    本书大概是通过考察“忠”在不同时代的含义,以揭示10世纪唐宋剧变中政治文化道德的复杂现实。作者从边界、族性、忠三方面入手,既解释了相关的概念,也指出用现代概念强行解读10世纪的历史是不可取的。“忠”明显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借助不同史料对五位人物的不同评价,说明“忠”概念的演进过程。附录的一份非常详细的越境信息表,足以展现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本书在翻译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将《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焘”全部写成了“李涛”,对于一部宋史研究作品来说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06-01
  • 命像悼念長壽_
    三星半,史学研究最忌讳先入为主,民族主义依旧是当代学者需要克服的难关。作者在第一部分关于“族性”作出的叙述很有价值,不仅民族国家是近代化的产物,包括“忠”是如何由一个相对的、春秋时期君臣之间分庭抗礼的阐述沦为狭隘的、秦汉以降依附性的等级关系中上位者对下位者提出的要求,且在历代专制王朝甚至现代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族群与族性(特别体现在忠义精神上)其实是一种被专制主体挟制的民族文化认同,换言之反复强调“族性”与认同也可以理解为专制政权在主权上特有的危机感。02-27
  • dudiu
    好久没认真读完一本如此烂的书了披着历史学的皮写社会学甚至也不能是社会学 归纳学吧。。。。一个字史基本史源 基本史实 基本制度都不知道别碰思想吧就几个归纳还是有点意思哦翻译也是史内容又烂又难度给俩颗星我也不知道另一个颗给在哪里 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