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枕流
    这本书在军事技术发展原因的总结上不脱《竞逐富强》的框架,而修正主义的模型引出的结论也不出作者自己《决战热兰遮》一书。对亚洲文明的同情并不能改变我大清亡了的现实,其实在器物层面讲论得更明白以后,制度问题和文化问题显得更扎眼了。05-08
  • 坏人伯
    朱元璋在南方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内战中把火铳用于战争,包括海战和围城之战,但火铳并非战争胜利的关键。因为中国的城墙太厚,火炮的性价比不明显,所以火炮针对的是人而不是墙。大概同时代的1377年勃艮第公国用大型火炮在奥德雷克战役中一显身手,后来的圣女贞德在奥尔良发挥出了火炮的最大优势。圣女贞德是运用火炮的专家!拿破仑一定会引以为知己。奥斯曼攻打拜占庭的时候用了可以发射直径差不多1米的炮弹的超级大炮,而且是50门这种大炮,每一发都能吓得孕妇流产。欧洲人在防守中不仅建造出更大更厚的城墙,还发明了棱堡,就是从城墙的角落延伸出来的大平台,可以形成彼此呼应的交叉火力,热兰遮和雅克萨都采用了这种方式防御很久。鸦片战争中的新武器:火箭、臼炮、野战炮、可爆炮弹、榴弹炮,都是基于科学演算的新产品。04-16
  • Scudder
    翻译生硬,乏味平淡。05-21
  • 璃人泪@2011
    虽非军事迷,还是觉得很通俗。关于中国为何发明了火药,火器却不如欧洲,作者不认同主流观点的简化,逐个击破误解。不过这个话题太大了,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04-04
  • Fan
    欧阳泰可以说是非常精神中国人了 用来论证“东亚国家与时俱进吸收西方军事技术”和“东亚国家一直都保持训练传统,因此军队战斗力不亚于西欧国家”的几个战例 完全忽略了人数差异啊…而且按照欧阳泰引用文献的方法 很容易找到完全相反的资料 “厂库领出盔甲,止头盔可用。其暗甲止可披戴操演,稍令习于负重,临事无一足恃者。器中止有钢快刀可用,其馀亦止堪操习。它若臣所酌用枪筅钯金翁镰棍长短器械等,全然未备。除借发价值于近地置买杂木棍一千二百根暂时应用外,有河南领兵守备丁吕试捐俸一百馀两,差官置买嵩县枪棍等杆未到。臣又借支钱粮,陆续制造钩镰镋钯等二百馀件。其领出涌珠佛郎机三眼等大小炮位,炸裂极多,悉不敢用。止有鸟铳一种,曾经试放不坏,陆续改造机,分发演习。其馀应造者,料价全无,悉在停阁。此三营军火器械之大略也。”03-25
  • 鲜卑慕容
    第一,在读的时候,感觉很糟糕,像是一个搞糟的综述,而且没有采取脚注,读起来更加难受,不晓得引用是否合理;第二,感觉就是在堆砌史料,缺乏史料和史料之间内在的逻辑推理及关联。第三,我依然阅读了大量的国内社会文献,可以感觉到国外研究中国或者国外的社会学文献,很牵强,即便有一个新奇的观点的,但是自己的论据不能支持自己的论点。第四,我发现现在鼓吹的国外社会学著作,大多都是中信出版社,深刻怀疑,中信出版社在操纵舆论导向。02-29
  • 木下天一郎
    火药缘起于中国,但是大炮却诞生于西方,从这以后,中西双方的热兵器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向前发展。作者认为在1900年以前中国和西欧在军事上有过两次分流,一次是1450-1550年的小分流;一次是1760-1839年的大分流。第一次小分流被中国对西方火器的模仿所赶上(尽管在舰船和城堡建造上仍有不足,但是靠强大的后勤动员能力弥补了这些缺点)但是到了第二次分流,由于中国长期的国内和平,双方在技术上出现极大的差距。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一溃千里,从而开启了模仿西方军事的改革。中国因为城墙太厚所以火炮技术不发达是全书最有趣的一个观点,但是对于这个观点有一个问题是作者没有解决的,如果说因为城墙太厚导致火炮不发达,那么又是什么导致城墙太厚的呢?06-13
  • 我是喵叔
    书本身并无太多新颖观点,大部分都是转引自别人的研究成果,但这种串联和综合也是一种能力,有点李伯重《火枪与账簿》的意思,行文风格似乎也深受史景迁的影响,总体可读性很强。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老一辈的李约瑟、王兆春、刘旭,当下军事史研究的中流砥柱黄一农、孙来臣、郑诚、尹晓冬…惭愧的是更多的海外相关研究甚少涉猎。翻译尚可,但注释过简,删掉了参考文献部分,严重扣分。03-14
  • Tradition
    军事角度版大分流,宏观看看好像很有道理,其实每个细节都有问题,比如甲午炮弹黄沙,实心弹当时充黄沙不是普遍的很,再说阵型,北洋舰队舰炮位置决定其采取横队纵队,丁汝昌又没错。日军速射炮技术更是跨时差领先。关于陆战撤退更是军需炮弹不足问题,要看陈悦邱涛的书。引刘鸿亮文,刘恰说清代火炮和西方没有代差,且清军火器配置率不低,甚至有的地区全火器(质量不行),主要还是铸造技术具体问题。西方在十六十七世纪的优势未达到压倒非欧洲地区人力优势水平,这在东南亚中东都是如此。而工业革命后,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科技技术飞跃,中国人仿造能力依旧,只是再也不能仿造出来罢了。整个社会机制不同才是中西差距根源,而不是什么运气偶然战争激烈程度。清准大战比明清低吗?八旗老爷八旗通志上死的可比明清战争多,所以解释不通的11-17
  • 告别悲伤
    原书名叫《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从这个名称的变化也能看出点东西。封面不错,借鉴了蔡国强。书很好读,内容给三星04-04
  • 東山鹿溪
    挺有意思 尤其是关于15世纪明朝相对欧洲火炮技术停滞给出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城墙质量太好了,阻碍了火炮的发展”这一点(虽然不是主要原因)02-23
  • 杜君立
    早两年便留意到台版《火药时代》出版,如今终于看到这本书的简化字版。欧阳泰是位美国汉学家,跟史景迁、卜正民一样,取了一个很中国的名字。之前看过他写的《决战热兰遮》,西方人写中国史,往往有全球史、经济史和技术史的独特视野,让人耳目一新。对比阅读《世界火器史》和《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就知道同样的历史可以有许多种写法……03-07
  • Cooltree
    三星半 勉强四星 就是你能造汽车 不能造车床 告诉你原因是什么01-16
  • 维舟
    军事史的讨论很见功底,最后的结论也是基于统计数字和模型得出的,但问题是,要解答“中国为何错失了军事革命”,答案可能超出了军事史本身,它涉及到社会结构,以及催生变革的社会条件。07-03
  • 见识城邦
    用火药烧出来的一本奇书。打通中国枪炮进化史,颠覆“鞭炮帝国”刻板印象。从皇权到共和,“玩火”是重点。刷新中国火|药历史,讲透火|药政治,说清火|药经济、重现火|药战争、细看火|药技术。从丹药到枪炮,复盘当代中国要看懂的历史K线图。02-13
  • 沉睡的哲哥
    只能讲差强人意,所以给三星。优点:提出了关于城防模式对于火器发展的影响,给人以不同的军事学发展思路。采取了多方面对于火器的使用记录,并对此上的分流进行了难得的长时段比较研究。缺点:作者想象力有时过于发达,推论有时过于迫真,比如开封的棱堡和朝鲜人的线膛枪……另外似乎在古汉语文本的解读上,欧阳泰出了点小问题。02-26
  • 瑞鶴
    无脑中国吹啊,一般的军事论坛都不敢这么写,而作者的写作水平去晋江发小说似乎又不够。05-05
  • 扭腰客
    一句话概括:近现代中国之所以不能打,根本原因不在军事装备,而在腐朽、臃肿的社会制度,这一点李鸿章早就看的透透的了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