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eve
    真是天才。最喜欢第一部的第四章。06-26
  • 林西
    我真的喜欢写作吗?不的,只是因为从小到大除了写作就没有人夸过我别的。谢谢山多尔,我爱山多尔。06-05
  • 小野绿子
    两星给翻译。先读了马洛伊·山多尔的《伪装成独白的爱情》,然后才读的这本自传体小说,没有之前阅读《伪装成独白的爱情》的那种惊喜。其中关于青年时代、外乡人的孤独和乡愁几处,深有感触。03-25
  • Atlas Galt
    对比同时代的茨维格,更私人也更琐碎;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很好地概括了他们这一辈:“每逢世界晦暗转折,必有断代者,上一个已失去,下一个还不属于他们。因为就连下一个也离人甚远。它不应迷惑我们,而应在我们心中强化对尚可辨认的形象的护持。”奥匈帝国的遗民心中,都多少带着几分骄傲的怆然。06-19
  • 不是我的菜,特别是在第一部分里面,儿童视角却流露出来的那种阶级分明的口吻,感到不适。09-16
  • 小鲨骨头
    之前读了董启章的新作《心》,而对“少爷性”发生浓厚兴趣。不知不觉,感觉近期读的都是少爷文学啊~马洛伊的半自传作品,总觉得不及他的小说迷人。但也真写得好,那个金灿灿的站前欧洲啊……作者本人也是莽撞得够“少爷”的。哈哈04-06
  • 遥遥
    和普鲁斯特类似的敏感气质07-09
  • 译林出版社
    “最后的布尔乔亚”马洛伊·山多尔代表作,堪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09-21
  • Weixi
    读得我胸闷气短的一本书,太太太布尔乔亚了,作者对自己所属阶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让我觉得不知道该是啥表情。阶层特征本不应该成为一个作家的局限(很多时候反而是特色),但山多尔嘛……emmm,短期内我不想再读他的书了。10-11
  • 日暮倚修竹
    译者颇诚恳。从烛烬和独白里漂流过来,膜拜马洛伊的博学。11-02
  • TinOO
    在他年轻的身体里住着苍老的灵魂。写下这本书的时候,他不过30出头。当读到20岁的马洛伊与40岁的茨威格相遇的情节,有点小兴奋。08-21
  • 江汀
    将这本书忘在火车上了,是去承德的夜车04-13
  • 欢乐分裂
    3.5;与《追忆》并提堪称高端黑,除了回溯童年的某些细节略有接近,无论是创作方法还是作者本人立场,几乎可说是大相径庭。前半部观感更佳:1、精雕细琢的工笔很契合布尔乔亚风,一战之前“黄金时期”的贵族做派与不无矫揉善感的遗老风范,文风与内容结合甚好;2、家族成员的神奇故事最佳,“袖珍的家族世界史成为他们意义重大的体验源泉”;3、邻里亲朋的众生相构成彼时社会百景,群像生动,亦可窥见山雨欲来。后半部是战争和革命的动荡,但作者反而稀释情节,更注重内心跌宕,以“流亡者”和“外乡人”的双重身份审视观照外界变化和写作需求,但过于沉溺抒情的写法显然并不适合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欧陆巨变,恪守「市民」阶层标准让他觉得“在巴黎,我永远是一个陌生人”,即使再次踏上乡土也无法感受到乡情。10-04
  • 龙之芥
    又一个独白者,除了普鲁斯特、卡夫卡很少有如此纯粹的独白者。平静质朴的文字蕴藏着力量,情感细腻而磅礴,温和里饱含坚硬,像流水,潺潺不息,冷静的叙述下却暗流汹涌。他行走在阶层和婚姻的云层之外,仿佛一个孤独的漫步者。09-02
  • 又读了本马洛伊·山多尔 ,太没劲了05-20
  • 茂树
    为什么会喜欢这本自传,并不是猎奇,对一个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没什么可猎奇的,伟人自传是发给精神怯懦者的人生指令,不具参考价值的加长版鸡汤,而这本书是纯粹的文学,去自传化,小说的同质异构体。我们羞于讨论形而上的一切,山多尔说一切为了心灵自由,我们羞于讨论傲慢的原罪,山多尔说他是市民阶层,谦卑而活,对奥匈帝国的贵族徽章满不在乎,我们羞于讨论生活,山多尔说你要去生活,酗酒,不谈政治,迅速地恋爱和失恋,我们羞于讨论阶层,山多尔却说有人在对你的修养进行评分,你的穿戴、谈吐都打下了阶层的烙印,任何跨阶层的努力都不是单枪匹马办得到的,而是一个家族的合力,而你身处卑微而不自知,噢,不是你的错。山多尔持续在小说里发问,且不管他对丑闻、巴黎、市井、婚姻有多少精细白描,他问的都是我们要怎么样活着,天真,浪漫。06-19
  • nothing传叔
    不是回忆一个时代就叫追忆似水年华,这里的市民指贵族、名流、资 本家、银行家等特殊社会阶层,其实是一种西方的“民国范”,前提是有房有车有钱有地位。另外,余泽民的匈牙利语水平很可疑,译文流畅到几无生涩,这不科学。。。02-06
  • 看不见的城市
    读一本和读十本完全没差别的书,爱与黑暗的故事,卡内蒂的三部曲,萨拉玛戈的小回忆,浪费时间就到此为止了。12-13
  • 赵松
    能把叙事的酣畅与简练的行文近乎完美地融合,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对于人世纷繁复杂的变幻以及独特族群的历史处境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与体悟,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作者对于小说这种文体的结构艺术有着极为精湛的掌控力,而这恰恰是最容易因其情节漫展而被忽视之处------它就像那种图案花纹朴素、色调含蓄的厚织的壁毯,如果不切近去仔细观察其细微处,去耐心触摸其质地,是无法发现其材质的精良以及手工之复杂精细的,它比远比你想象的要厚实而又复杂,尽管表面看上去它并无炫目之光色甚至让很多人觉得似乎也就不过如此而已。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