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6
    只看完了质料先天部分,很细致很有条理,非常适合舍勒现象学的入门,回头再看人格生成02-25
  • 南華kujira
    啊啊啊,太难读了,读得非常痛苦,读不懂08-25
  • camus
    以前的系主任的大作,文献功夫确实做得好10-18
  • 慊思
    我也读的看起来跟旧书一样……05-30
  • saki
    事实上,所谓的善与恶并非规定性的不变之物,并非康德意义上的“法则”,也非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善业”。伦常价值的善与恶是以人格价值为其载体,是在我们实际行为的生活中得到照面,是会随着我们面向的生存境遇的变动而变动。所以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善与恶只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06-21
  • lyricboy
    伦理学从来就不是“生活指南”或“行动指南”。舍勒也从来没有提供过此类“好的生活”之指南,他甚至说:“没有人通过伦理学而成为‘善’的”。最悲观地说,伦理学不过是些智性的游戏罢了,在这一点上,它和逻辑学或者认识论等等没什么两样。我们这里所想展现的也无非只是舍勒的思维游戏而已,或者说我们也仅是在与舍勒“一同进行”这个思维游戏。至于为何要选择和他一起进行这个游戏,无非是因为在笔者看来,他的这个游戏玩得漂亮些、精彩些。12-24
  • OI
    写得极好的博士论文,在质料先天问题上,以康德的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之间的断裂关系为切入,继而引出胡塞尔对其的批评:1.康德将先天严格规定为普遍的、必然的,这是康德混淆了两种普遍没有区分心理的普遍与认识论上的普遍,康德所说的先天仅仅是心理层面上的普遍2.先天意味着独立于/不依赖于经验,胡塞尔认为对于依赖于经验的也可以直观到先天3.先天(形式)作为逻辑优先,先于后天(质料),——胡塞尔:先天可以被直观 先天=本质。然后来阐述舍勒多大程度上认同胡塞尔本质直观的看法。在人格生成上面从词源学进行考察,人格与面具概念的同一,然后是神学上的追问。唯一有一点点的遗憾就是对舍勒“爱”之价值的描述比较少(只把“爱”结论性的作为一种行为给出)。05-31
  • Whimsicat
    非常清晰,非常渊博,非常有启发。10-10
  • Withdrawal
    只读了自身意识的问题史这一章01-04
  • 影哲
    我都把它翻旧了。任之老师思想史的补充非常完备06-16
  • 胡噜噜
    写得太全面、太详细了,真希望学术也能做成这样09-22
  • Waldeinsamkeit
    体验就是其本身,作为被给予的直接性,它排除了自我与他我的要素只含有自身,原初就是共主体体悟的,而不存在两者先天明见的优先性序列,这种被给予性的序列先天地就是一种同时性与相关性,作为先天被给予的规定性的也就是价值;在体验流自身活生生的进程中,人格隐匿了自身作为位格的维度,首先作为自身(面具)进行着区分的实体性产生(实存)着呈现为“一同-进行”的秩序,这种秩序先天的是作为“观念的应然”的爱的秩序,人格本身通过自身(不可对象化和其价值的不可意愿性)在进程中实现其神圣化与爱的秩序,作为人格属性的德性也就在于这种对观念的应然的能然性“意味着一种直接被体验到的强力性,去做一件所应之事”03-25
  • 懒五更
    在给别人写的序里白唬自己的学术历程的操作我还是头一回看到 真长见识08-26
  • Darklight
    力作,吊打现在的北大外哲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