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宅蘑菇Moku
    ▫️精彩!找到了小学初中时候打着手电筒也要在被窝里看科幻杂志的感觉哈哈哈!!!伊根的短篇会在前面1页之内就“唰!”的吸引到你的注意力,然后再用硬科幻的实力故事让你手不释卷。▫️这一卷的中短篇,讲的几乎都是与「人的内心世界」有关的事,似乎所有世界观的框架都是为了展现作者的某些哲学思考而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信仰和道德”“我们一直所相信的真理也许只是另一种表象下的欺骗”“造物主是否能任意主宰其产物的一切”“我们可以为他人、合理性付出到什么程度”。▫️最让我震撼的是《亲密关系》这一篇的最后,如果我们的思想无限接近重合为一体,那么我们即便在一起,却与独处毫无差别,反而变成一种终极的孤独。亲密关系的维持依靠的是人与人之间不相同的疏离感。02-18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在未来,科技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澳大利亚的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一直将此作为自己文学写作的主题。伊根的小说在科幻创作中可谓十分硬核,里面涵盖了丰富的数学、物理、医学、生物学、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与大多数科幻作家相比,伊根的科幻小说虽然硬核却毫不晦涩,很多短篇作品具有“软科幻”的特质,即探讨科技对人类内心价值观念的冲击。例如在《亲密》中,情侣可以通过科技来彻底走进彼此的内心,了解对方的感受和秘密甚至交换身体,两个人看似越来越了解彼此,然而,爱情的本质仿佛并非如此,在小说结尾,伊根留下了几句非常有哲理的话,“如果两个人亲密到无以复加,导致他者缺失,那么彼此的交谈其实不过是在自言自语”。这些面向读者的发问冲破了科幻小说的设置,可以在每个读者的内心引起反思与回响。04-28
  • Kerryn
    充满哲思的科幻作品,大量语句可以细细咀嚼。首篇《闪光》也是最难懂的一篇,数学和物理学,有它在前,《学习成为我》就相当通俗易懂了,小反转也是短篇最佳结束方式,如果是我,会毫不犹豫去切换的,我也想获得宇宙坍缩或热寂演出的入场券啊。《水晶之夜》,丹尼尔和普里莫见面的简短情节却看得很震撼。《亲密》“我们在一起,却与独处毫无差别。因此,我们只好分开。”每个人本来就是孤独的吧,也许真的只有他者的存在才不孤独,需要来自他者的关心、爱和认可。最后的中篇,也是书名,很好懂,文笔也依然,但主题却让我无感,也许国内读者大多无感,毕竟这里不信神。01-24
  • 八门鸟
    我感受到所有作家其实都在描述同一种东西。06-13
  • 秘莫一
    基本是睡前在微信读书上听完的,丢失了很多信息,但还是惊叹于作者的先进——无论是对于技术可能性还是伦理问题的预见。06-15
  • 副极地季风带
    《闪光》和《祈祷之海》两篇最佳,放在开篇和压轴是有理由的。《闪光》充斥着一种悬疑动作片的紧张,结尾却无限纵深:未知的文明与我们所拥有的文明奇妙地相融,已知的一切如此渺小,而遥远的未来尚无法想象。《祈祷之海》则把科学进一步推演到了尽头的神学与宗教。人是多么害怕孤独的生物,而孤独却如此恒长,如宇宙中的星球,海洋中的船体。我们拒绝坠入黑暗,于是选择沉入信仰。《亲密》也很惊艳,原来人追求灵魂相似,但不希望灵魂重合。如果两个人思想过于同频直至完全一致,交流不过是自言自语,爱恋也成了顾影自怜。当在一起时与独处毫无差别,结局只能是分开。05-31
  • Sunnnnnnnnnn
    科幻小说不是一堆高大上的名词+一堆乱七八糟的主义的黑话堆撤出来的…请先把故事讲好吧…而且你要写哲学什么的也得有点自己的思考吧…这完全就是一些故弄玄虚但是其实啥也不是的句子堆彻。同名篇还行,起码把故事和想表达的东西讲清楚了以及男性生子写的还行02-08
  • 歪歪歪
    三星半。更喜欢特德姜。这本书可能因为最开始对它预期太高了,读下来并没有太多惊艳的点。当然它是有很多有意思的设定,比如《游离之境》中的吸引子,还有《亲密》中两个人因为共享意识,彼此了解而分开,比如《水晶之夜》中不断迭代的法特,以及《闪光》中的缺陷,《恰如其分的爱》中怀胎两年的大脑,《祈祷之海》中的溺礼,《学习成为我》中的自我意识的宝石。基本上每篇都有特别新奇的预设和背景,但这本书就是不怎么吸引我。暂时应该不会读伊根了。不过除此之外,对作者有点好奇,在某些章节里,觉得作者是女性,但有些章节又觉得他是男性。可能最好的作者都是雌雄同体吧,哈哈。01-28
  • 丛林宜歌
    打头一篇之所以放最前面,也许是因为出现了很多中国元素,且设定在上海?关于恩多利装置(水晶)有两篇,让人想到我们厄休拉·勒古恩的安塞波,不知道该装置是否还会在伊根别的小说中出现。04-12
  • 伊夏
    喜欢《闪光》《学习成为我》《水晶之夜》,对《恰如其分的爱》怀有复杂的感情。如果特德姜是黑白灰的冷调子,伊根则更加绚烂多彩,他(她?)似乎对人类如何使用肉身有着独到的思考,其作品的影视改编潜力也非常巨大,有些篇目难以想象写于三十多年前。伊根喜欢东方,甚至有不浅的研究,但不盲目追求笼而统之的特定答案,很优雅。02-27
  • Crak
    之前参加过八光分的试读活动,现在把整本读完了。试读那次应该是第一次读伊根的科幻小说。《闪光》表面是普通人对抗邪恶公司的套路,内里是对作为科学基础的数学“何为真何为假”的思考。本以为伊根其它作品的科幻点子也是数学背景,《祈祷之海》却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异星世界,里面有着独特的生物构造、科技、习俗。主人公辛苦建立的信仰,在生活与科研中步步走向破灭。主角需要在余生中慢慢学会何以自处。01-19
  • 退野
    通本读下来,第一篇《闪光》无疑是最好的一篇,从数学的逻辑关系,推导出“数学不存在了”,尽管各种专业名词的堆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高妙的创意,充分体现出科幻文学点子文学的特点;当然同名的《祈祷之海》也是可读的,较软的设定比较易读。作为书中最长的篇幅,这一篇拥有书中最为完整的故事。04-19
  • 徐五花
    感谢八光分的试读机会,首先这套精选集确实是精选,选篇的质量比我之前读过的选择要好的多。伊根有时会出现的问题——虎头蛇尾,结尾的处理总是不如人意,甚至在结尾才花大段篇幅解释设定,在这本中却未出现。无论是闪光结局的迷思,祈祷之海结尾主角对于神明的思索,无不令人震撼。伊根最好的故事似乎都是这样,用霸道的设定介入我们传统的道德,用一波波新的浪潮来叩问我们时代的每一个人。01-12
  • 豆瓣用户
    把一个准一流的点子包装成一个有深度、容易读的故事是很难的,作者失败了。科幻点子还不错,但是故事结构松散、人物单薄,引入过多不必要的术语。至于对自我意识、宗教信仰等宏大命题的思考,水平也没多高,叙述却很啰嗦。结果就是两者的结合显得不伦不类。说到底,科幻小说也是小说,考验的是讲故事的能力,核心设定再有创意,也会被枯燥的文本和叙事拖后腿。不能因为有一箩筐术语就叫硬核吧?不能因为理工男谈了哲学就叫有深度吧?不能把两者的混搭都叫理工男的浪漫吧?作为理科生,我觉得特德姜跟这位还是挺不同的。评论里有人说,看完哲学再看这本根本看不下去。说的很对。这本书的卖点就是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但是很可惜,作者在这方面不是专业的,水平没有三四层楼那么高,读起来感受不到太强烈的思想冲击。07-08
  • Laven
    这算硬科幻了吧!冷静理智的叙事,详实严密的逻辑,还有一些对哲学,宗教的探讨。喜欢《学习成为我》《亲密》这两篇关于“宝石之脑”的故事。当然压轴的同名作《祈祷之海》还是最好的,简直太好了,55页就塑造了这么完整有趣的世界观,完全可以展开写长篇了,这个故事太精彩了,“想要真理吗,拿信仰来换吧。” 伟大的科学,伟大的渎神。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你的神存在,但我却有证据能证明祂不存在。上升吧,去虚无之中。07-02
  • nnonno
    第一章《闪光》读来十分震撼,反倒是《祈祷之海》有些无感。真理是什么?以往读的科幻往往将真理视为确定不变的,或者一个新的真理取代旧的真理,而本篇则认为真理是流动的,甚至是在人为操控之下的。同样探讨这个问题,自我感觉比《朝闻道》更加优秀,或者说更有人味。03-10
  • 丁丁虫
    我曾经认为以数理逻辑为主题的科幻很少见,就算有也未必精彩,结果被格雷格·伊根狠狠打了脸。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哲学思考读来十分过瘾,正是那种硬核科幻迷最爱的故事。另外作为九十年代的小说集,这本选集充分显示了天才是超越时代的。05-31
  • 国王KING
    硬核的科幻设定下,潜藏着让人惊异的美感。个人风格非常突出,情节设计很好。04-15
  • frozenmoon
    一字一句里满是诗意,异常隽永,如海浪般涌来又退去,潮汐般的呼吸感。让人想起特德姜。06-14
  • phoebe
    我是第一篇(《闪光》)的译者。严格说来《闪光》并不是科(学)幻(想)小说,而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数(学)幻(想)小说,读完真的有种大开眼界的感觉,非常值得一读。能翻译这本书我非常开心,甚至有点骄傲。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