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一棵树
    难得一见的以蜂为主题的科普书,而且还是比蜜蜂更加不起眼的熊蜂。作者流畅风趣的描述总让人想起来小时候满院子追着虫子跑的时光,正如书中引用爱德华·威尔逊先生的话,每个人都有一段喜欢昆虫的儿童时光,而我始终身在其中。很难想象我们是怎样在与自然逐渐失去联系的过程中一天天变成一个麻木、冷漠、无趣的大人的,难怪热爱自然的人总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人类往往会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希望帮助自然恢复,殊不知自然本身的生命力可比人类强多了。书拿在手里很轻盈,很适合外出的时候带在包里,据说还能发出电闪雷鸣的声音!01-11
  • 我是老林
    军事禁区和废弃工业区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农田和农村生物多样性可能压根不去城市里的花园,想引进外边的蜂给作物授粉结果把本土的蜂给灭了。。。现实不似你所见,放任自流的时候,大自然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的强多了。01-11
  • 石室嗜食诗士
    Nikolaus Geyrhalter的纪录片Homo sapiens (2016),记录了人类留下的一片片森然哑然的残骸遗迹——文胜质之史。这本书是从博物学的角度讲述着世界各地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以及人们为修复环境所做的诸多尝试。作者以寻访欧洲和美洲的蜜蜂为契机,对所到之处的生态作了博学多识的探寻、观察和解读,有人类文明对自然生息的涂炭,满目疮痍;也有生态文明于潜移默化中的勃勃生机,琳琅满目;用笔轻松诙谐,用意满怀企盼——质胜文之野。其中提到的“再野化”“营养级联”等等内容,使我联想起以前曾参与过的矿坑治理项目……还有在梨花怒放的时节,老乡们倾巢出动,用鸡毛、香烟滤嘴做成的授粉棒……唉!苟相忘,勿富贵。12-01
  • 酒徒
    非凡的昆虫世界里,隐藏着令人着迷的博物学真相。这是一段纵贯全球的寻蜂旅程,也是献给坚韧自然的生命赞歌。11-29
  • 契诃夫的樱桃
    所有的蜂、蚂蚁和胡蜂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它生活在两亿四千万年前,是独居生物。从那时算起,完全社会性的物种(众多不具备生育能力的成员协助一个或多个蜂王或蚁后)经历了至少11次独立的进化,产生了现在的蜜蜂、熊蜂、蚂蚁和普通黄胡蜂等生物。12-24
  • Windywings
    内容很好,不过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是捏住一端然后弯曲书本,纸张之间的磨蹭会造出一种电闪雷鸣的声音(其他书几乎没有声音),甚至可以来一小段协奏曲,好玩到停不下来。。-_-#12-28
  • 三蝶纪
    全书的八个章节,即是八个截然不同的生境的寻蜂故事。在旅途中有颇多令人意外的发现,也让作为读者的我获得了很多全新的认知。比如说军事训练区、工业的废弃用地,都能意外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保护区。对一片荒野的“再野化”粗放管理,环境可能好于精细化管理的保护区。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影响着波兰农场的生产方式和当地的熊蜂种群……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塑造着不同的物种,如何保护蜂群,人类还需要做太多的改变和探索。12-29
  • 提提布鲁
    有点像是中学生的郊游小作文,既缺乏新奇有效的实用观察,也没有什么生动的语言与描写。枯燥乏味的泛泛而谈与絮絮叨叨的旅途见闻,占用了全书过多的篇幅。而且学究味太浓。12-25
  • 晓林子悦
    天际线每本都棒棒哒,从来没失望过。字里行间盈满温情,叙事有趣生动。介绍各种蜂类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有时也把目光投向其他昆虫、飞禽和动植物。爱登堡和古尔森都主张“野化”,倡导“把自然还给自然”,重新野化大海、野化大地,让渡空间给其他生物。12-24
  • 闻夕felicity
    ①序言里作者童年时代到处淘气淘成了博物学家/科学家的故事挺有趣;②虽然是讲蜂,但跨学科讲了很多当地历史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点非常好,很人文,作者写得也不枯燥,比如当年西线战役导致英国军方买了一块地在上面开坦克,结果坦克压出来的坑养活了丰年虫;比如【西方人携带天花病毒灭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是如何在熊蜂身上再次发生的;比如围观作者如何苦于给蜜蜂定种而每天观察熊蜂的生殖器;比如城市里被工商业弃置且有污染的“棕地”是如何支撑起独特的环境和物种多样性。诚如作者所说,自然总是会想法设法溜进来,但首先我们得给它留一线生机。12-30
  • 木子
    寻蜂记,不仅仅是寻蜂记,更是大自然探险记和人与自然关系探索记。12-06
  • 脑坑少年
    题材很喜欢。比起寻蜂记,更贴一位昆虫学家的环球旅行。不仅仅是关于寻蜂,还有环境保护、物种进化等问题的讨论。更像随笔,科普的成分没有那么高。01-26
  • lostfotbal
    序言从过去回忆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告诉大自然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后面每一个小故事或者说研究都描述的尤其详细,作者的经历很真实,有这样的研究型导师真乃大幸。作者的生态观是极其正确的,特别是最后一个故事真是把自身观念与实际所见所研究充分结合,还有幽默的语言能力,最后提的一句话:环保始于家。我们每个人都要也应要力所能及。02-04
  • 太史溪桥
    印象里关于身边熊蜂最早记录是小时候,一群大年龄的孩子带着我们去找熊蜂蜜吃,当时第一次看到熊蜂的巢竟然在地面洞里,潮湿而又黑暗。而第一次也成为了最后一次,随后几十年再也没有见过。后来去流石滩看鸟,发现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熊蜂竟然是高海拔花朵的重要传粉者之一。我一直遗憾于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一无所知,更心痛很多物种再没关注到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它们活了千万年,为各种植物的繁衍贡献了无数了声明,消失的却是那么悄无声息。所以从去年开始,我关注周围的所有一切生物,并通过自己的公众号去介绍它们。虽然大部分现在连种都定不出来,但是希望照片足够多,能为美丽的它们留下一份影象。03-07
  • Edison
    3.5。对熊蜂没啥兴趣,最有感触的反而是本书的序言——从小生活在水泥森林里,虽然很难,但我们还是得要热爱自然。02-27
  • 愚人
    但愿我们的周围多些花草之地,吸引我们的孩子们喜欢自然,热爱自然。02-26
  • antares
    贯穿全书的惟热情二字,书本身的博物部分和八卦段子写得已经足够有趣好看,加上热情的感染力更是字里行间熠熠生辉。很喜欢作者的点是在环境和生态问题上他清楚地了解现实之难,对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有充分认识,但还是努力想要做一点理想主义的事情,是我最喜欢的那种人了。02-09
  • 玉君
    作者是昆虫学家(研究熊蜂的专家),跟着他的脚步,探寻世界各地的熊蜂(已经很稀少)。但愿我们周围多些花草,保护昆虫、蜜蜂的多样性。作者的序讲到儿时经历很有趣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