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岂能无怪哉
    作者讲述发明的故事的方式是比较独特的,有人情味,更有历史格局,这本书并没有像多见的那样将发明家写成伟大人物,而是在时代背景之下讲述材料发现的真实故事。将叙述重点放在了展示时代需求如何催生材料的研发,而同时新材料又是如何推动历史进步的。03-21
  • 不想被看见
    延迟标记,高三的时候读的03-09
  • 纷扰就读书
    好水啊啊啊,小故事提现大发现,不得不说作者作为报刊撰稿人写的还是非常棒的,但是知识性太低,没有什么浓度。这就是科普畅销书吗?吃多一点感觉就要上吐下泻了。本书涉及了时间,人们的分段睡眠模式,精确时间曾经难以获得以及用压电效益得到;钢铁带来的铁路运输;通信电线与电报机;照片与底片硝化纤维素;电灯萤火虫光;留声机黑盘磁盘,玻璃带来的实验器皿放大镜望远镜;思考半导体晶体管与可塑的脑。05-03
  • Prunus d
    首先,翻译得不对,原书的标题是 the alchemy of us,应该是“现代炼金术造就的我们”这种意象。材料学在各种领域的发明、发展以及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角度其实很新,读着也有非常融会贯通的感觉。唯有不足的是作者笔触有点不稳定,有时候细节丰富,有时候又略显匆忙,故事没抖得很清爽12-22
  • NAIDN IF
    竟然是我初中的厕所读物(没看完(我爹放厕所的(他也没看完12-22
  • 吉法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仅局限在材料物理01-25
  • 大寨核桃露
    影响今日生活的材料应用小史,书的最后提供了丰沛的拓展阅读清单,加一星01-26
  • 普雷斯利
    中文书名起起得非常不恰当。这本书其实是介绍近代人类文明进步的多个历史片段,材料科学只是作者组织文章的线索而已。02-01
  • 海滨上空的鸟
    因万家灯火,我们不再仰望满天银河,也因摄影进步,我们定格瞬间成为永恒。作者最后希望在互联网信息洪流的今天,我们应当保持对世间美好的感受力,同理心以及专注深度思考的能力,让科技服务与于人文。02-11
  • 草昧
    简明材料史,或者说科技史,偏重材料技术与社会层面的互动及影响,略涉及现今社会,摄像的技术优化基于肤色,导致深肤色效果不好,03-28
  • 陆钓雪de飘飘
    1897年,埃弗里特建成了汤姆逊用于测试阴极射线的越障场地。在此基础上,他又插入了两块金属板,并把它们和另一个电池连接起来,形成可使射线偏转的电场。当埃弗里特启动这个装置时,汤姆逊看到阴极射线朝着下方与电池正极相连的金属板移动,由此知道阴极射线带负电。之后,埃弗里特用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磁铁围绕着玻璃管的中心部位,当他启动装置时,汤姆逊发现阴极射线像被强风横扫的候鸟一样向上移动。根据他的数学运算,汤姆逊推断出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微小粒子构成的。他计算出这种粒子比原子小,是当时发现的最小物质。当他和埃弗里特用不同的金属板和充有不同气体的玻璃管重复这个实验时,汤姆逊发现同一种带负电的微小粒子存在于所有材料中。他把这种粒子成为“微粒”(corpuscle),不过后来人们都称之为“电子”。钓雪按基本粒子03-14
  • 衡铁锤
    向这本书道歉,因为第一眼看过去像是无趣的工科生读物(对我而言),我搁置了好久。结果今天一读,好家伙,作者写作的契机源于托尼·莫里森。其作品的表达更接近社会学,而不仅仅是她所从事的材料学研究范围。材料与人类的联系,对社会的改造,对个体的影响,人与工具的关系。这样的书是我喜欢的~06-07
  • 花信
    很有趣的科普书,有血有肉的科学家。08-14
  • 醍醐
    这本书写的真的很不错,科普部分写的有趣生动,来龙去脉都写的很详尽,并且不仅着眼于材料发展的本身,更兼具对发明者本人的描写,让这些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带着人文关怀的色彩,最后还有延伸阅读,可以让对某个环节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力荐 09-23
  • 闻夕felicity
    1.看封面以为是《迷人的材料》这类科普物理的书,其实科普是次要的,本书采用的主要视角还是社会学的,讨论的是新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如何改变了人类的存在、生活和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用8个不同技术发明的案例解说了技术决定论、社会构建论和社会形成论的主张在我们科技史上的投影,是以通俗的方式为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作注。2.书握在手里非常舒服,大小、纸张的丝滑触感、翻页的感觉都非常友好。3.我很喜欢作者打破学科限制的方式,比如把爱因斯坦的时间观和爵士乐的时间观并置,比如讨论宝丽来照相机如何成为南非囚禁黑人的工具、摄影术里的种族歧视、灯光污染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物种灭绝,这些案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反思技术。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