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我想最讽刺的是,能读到这本书的人,仍然只是那些本就喜爱阅读的,不喜欢阅读,即便分享于他,恐怕也难以感知和理解文中所说的和正在发生的一切,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同意这种对他们来说咬文嚼字的东西,他们自我里早没有了那个需要翻山越岭的耐受力或思考力,他者的概念在他们的意识里还没被唤醒.....可以说,离走出同质化地狱的那个社会环境还早得很,人没走到那个对自我已经倦怠和厌倦的尽头,是不会停下来的。so,这书还是写给我们这些人看的,意思让我们更坚定些,别也沦为同者了。作者写他的,我们读我们的,完后呢,世界仍然还是那个世界.....没变啊同志们,这玩意儿带不起意识流流量,变不了现,改变不了现状啊.....05-17
  • Waldeinsamkeit
    W1.對社交媒體、點贊有所警惕;2.比起關注志同道合者、同者,更矚目陌生者、他者;3.不要懼怕痛苦、痛楚;4.真正想做一件事,要有平緩和漫長的準備;4.事情不一定是這樣的,尋根究底地去理解它;5.問一問,這是不是「轟鳴」「交際噪音」「資料與信息的數字化風暴」;6.「無差別性」的渴求是不對的;7.世界是有「光芒」「神秘屬性」的;創造「距離」「幻想」「非真實性」,懂得「嬉戲」;8.意義是不可比較的,迴避一切比較;9.獨特性並非真實性,不需通過消費來展現;10.我是我,但勿沈溺自我,勿做自戀的我;11.不要痛恨自我,懂得肯定自我;12.衝突有建設性的一面,長大成熟,產生穩定關係和身份;13.活躍不等於有所行動;14.恐懼是陌生、茫然所失,只為提高生產率,是新自由主義的惡魔邏輯⋯⋯02-19
  • 没想到和韩炳哲的交集是布朗肖、布洛赫和《毛毛》。09-03
  • OCEANUNRAVEL
    曾有朋友说,他希望遇到“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希望有世界上的另一个他爱他。我说,我不希望。我如此享受理解的苦涩,也如此确信救赎之路由自己走,但救赎之门由他者开。05-21
  • 榕十三
    作者从12个角度喷社交网络,很多观点都很有力量,尤其最后一章极出色。但作者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太局限,而且把当代人理解为被动的、工具化的。无论怎样,与当代互联网生活紧密相连的哲学著作很少,这是本书的一大优势。07-13
  • 见识城邦
    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07-08
  • 墓岛GRAVELAND
    我们的自恋与抑郁令我们成为同者,或者虚假的他者。与他者的相遇,解构依然在透明同质化世界中消失,韩炳哲的“自我”是一种浅层的,肉身的,被建构出来的虚假自我,而非深层的Aion,因为在荣格的作品中,它通常被描绘为他者。韩炳哲果然更适合那种涉及一定微观社会学,技术哲学的写作,而不适合对于政治的宏大考量(事实上这是一切西方左派的通病)韩炳哲永远不会成为哲学家,充其量是一个在如今标准下看来实属上乘的文学家,正如同鲍德里亚,德勒兹所做出的努力,到了韩炳哲这里,一切已然成为了一种句法修辞。09-08
  • drunkdoggy
    重复了爱欲之死里的他者问题,“若没有对立,人就会重重摔在自己身上” 。P.S.其实所有写作者的敌人都是唯我论,继续延伸就是抑郁症。最懂得想象他者的作家是卡夫卡纳博科夫和品钦,他们甚至预言了我们这个数字化全景监狱时代,他们的人物是妄想狂,而永远不是抑郁症患者。一个时代已经过去,在自恋社会里做个顽固的妄想狂吧。10-14
  • 路西法尔
    把它当作对抖音短视频或弹幕网站的哲学反思还是成立的,尤其是那些访问量比较大的直播间里,弹幕一闪而过,“交流”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他者的消失”,以及销量至上的绩效主义。但是如果说这就是一个全人类的普遍现象,恐怕也有失偏颇。被困于“他者的消失”的荒漠里的“现代人”恐怕也是现代社会里的某一阶层。05-27
  • Ds
    感谢中信赠书。韩炳哲这本随(碎)笔集很适合摸鱼看,各篇的思想彼此交织,读来不需要多少思辨和连贯性。他者的消失,就是否定性不再,与同质化相随的肯定性成为新自由主义下的主调。尽管乞灵于海德格尔“此在”、康德理性和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他整本书论述的核心却还是福柯关于权力的著名论断:modern power operates through affirmation and not negation。《对抗体》和《目光》两文论述扣题。至于为什么说他是颗明星,我想大概是因为他用既没有很浅白又谈不上深奥的语言和理论描述了一下时代症候吧。07-15
  • 哭之笑之
    【藏书阁打卡】合格的搬运工。借助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人的理论资源,继续法兰克福批判学派的任务(其实也就是哲学的任务),批判当代的新自由主义,做出一种诊断:同质化的恐怖,他者的消失,否定性的缺乏,深化福柯的全景敞视监狱,提出“数字化全景监狱里的犯人并未觉得被凝视,也就是并未觉得被监控。因此,他们感到很自由,且自愿地去暴露自己。数字化全景监狱并非限制了自由,而是将其极尽利用。”最后建议以热情好客的沉默与倾听来迎接他者。——这里有一个我对列维纳斯的质疑,他者既有超越的可能,也可能带来毁灭,伦理学其实是一种赌博,这种建议是有风险的,也是很难得的。但是我也认可,需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另外,写得薄,意味着少了很多为什么的追问,而显得急着给予解释,因此这只能是一种通俗读物,韩炳哲也只能是一个哲学明星。08-20
  • 路边待沽白菜
    又要靠“爱”,很难的好吧,还是自恋简单一点……07-04
  • Karl
    这个系列都这个调调,读多了还真腻歪,经典著作引用一点、艺术作品解读一点、用大词讲讲时代现状、断言、格言。信笔由缰,文字又短,作者确实有料,总有几句能击中你!作者的写作是中性的,读完的我是低沉的07-17
  • 尼不可
    依然是哲学笔记的浓缩版,加入德语现当代文学文本分析,读来耳目一新。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与海德格尔的栖居理论产生出奇异的共鸣,诗意的文字和尖锐的针砭并行不悖,关于目光、声音、倾听的论述颇为动人。07-09
  • malingcat
    看到第六本的时候,难免,发现他不断在重复的问题……09-13
  • 白岛风和
    这个系列的第四本,一如既往的韩炳哲,优点是好读,时不时抛出一两句有点厉害的见解,但总觉得似曾相识,比如也有评论指出搬运问题,其实是对海德格尔的再生产,仅从这几本评价的话,韩书写最大问题是,自己包围自己、缺乏融贯性,但疏松的写法相对多了些自由,他恰好利用了这种自由敞开了一些林中路的入口06-27
  • 圆桌骑士
    韩炳哲犀利的点明了这个时代的症结。社交媒体的“回声室效应”加剧了网络时代人类的自恋。我们在相同信息的瀑流中昏睡不醒。对不同意见的无视和抵御、与相同意见者的抱团取暖,最终会使人受困于自己主观构建的意见温室。人类画地为牢的倾向更加明显,于是,与他者的爱更加成为了“不可能性”。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