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欧阳熊猫
    碎片化、(过度)专业化、短期主义也可以说是当下人文学科的共同问题。03-08
  • 许季山
    值得一读,问题说的很清楚,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理智。04-15
  • 蜜三刀
    历史学越来越边缘化,是因为历史学越来越碎片化,陷进档案史料的故纸堆,离公众越来越远,把本来属于历史学家本分的“资治通鉴”工作让给了经济学家、环保主义者、跨国公司的智囊组织,而历史学要找回它失去的荣光,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感,要摆脱碎片化,走出故纸堆,学会作用各种数字化工具挖掘大数据,学会绘制各种图表,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著作。——作者不乏对历史学的学科使命感,也不乏人文主义激情,对历史学病症的诊断也大概不差,然而,他们给出的药方却令人怀疑:历史学的技艺如果变成大数据挖掘技术,它还是历史学吗?历史学如果一味热衷于掺乎全球治理、环境危机、人类发展等热门政治议题,它难道不会变得越来越工具化吗?这本书如其说是历史学的救命仙丹,不如说是历史学的砒霜。历史学是教化,而不是资治通鉴。10-03
  • 舟上不想卷了
    在经过短期主义和微观史学洗礼后的大数据时代呼唤长时段的回归,背后其实还是以史为鉴来应对当下与未来的关怀,当代大学与治史者应有怎样的问题意识、掌握怎样的工具方法。适合学科入门者阅读和思考。01-09
  • 朱颐钊
    直击近代以来历史学的一些所谓「弊病」,诸如「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关键词搜索」以及「历史学家逐渐放弃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其实,时代不断前进,未必总是所谓「进步」,尤其是历史学的学者们,必须时刻警惕好为人师。03-07
  • zephyr
    翻译语言流畅丰富。书籍内容揉入了鲜明的立场与态度,很多评述可能略过激愤,但放在历史学如此式微的当下读一读,作为从业人员,还是能感受到鼓舞人心的力量。04-04
  • 阿楚
    打低分的是因为他提出的解决方法不对么…回归长时段有待商榷了。11-28
  • 松雨轩
    “一个幽灵,短期主义的幽灵,正困扰着我们这个时代”。本书开头以共产党宣言的口吻对短期主义发起挑战。短期主义只知遵行却不问道理,颇多抱怨却不知问题症结。在史学表现为碎片化、短时化、内敛化。短期主义只看重当下而非长远,由此经济学支配了公共政策和全球治理,导致金融灾难和气候恶果。本书宣示回归长时段,历史学要拷问全球知识生产体系,历史之剑有两刃,割出未来发展的新可能性,革除历史的喧嚣悖论与谎言。本书回顾长时段的兴衰,阐释人文社科宗师皆具长时段的历史思维,分析长时段和大数据在气候变迁、公共治理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上的优势。既然有兴衰,说明之前有否定,所以回归长时段意味着新时期的否定之否定,虽是布罗代尔的旧概念,旨归却面向未来。本书最后说:“全世界历史学家,联合起来!你们会赢得一个世界,现在还为时不晚。”06-22
  • 庄表伟
    充斥门户之见,翻译也很差。01-24
  • Digital long-term-ism | 15050706-08
  • 蹈海
    实际只值四星,但现在的评分太低了,我来矫枉。长时段的呼吁、面向公众的使命、用历史学链接过去与未来、数位人文的展望。当然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爱他们的振臂一呼,全世界历史学家,联合起来!04-10
  • 熊Bear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本书呼吁长时段历史的复兴,与微观史结合。但具体如何做还需要讨论。即这本书传递了一种重要的思想,至于书中的具体细节不那么重要。老板说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都是历史研究,而我通过这本书发现,历史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特点在于其长时段的宏大叙事。05-23
  • 马上到站
    全书有三个层次。在史学理论上,要求重启“长时段”,一方面来批评史学界这几年来的短期主义,另一方面说明“长时段”对历史学学科本身大有裨益。在史学方法上,要求历史学研究当与大数据、计量史学紧密集合。在史学影响上,要求历史学重新参与公共事业和政策。然而,这三个层面都大有问题,希望在简要书评中讨论。04-10
  • 知止
    不知道两位作者合作的时候想过没有,两个指向完全是矛盾的。年鉴学派的长时段恰恰是摆脱局部视野的气候乃至地质尺度的历史,服务于现实社会政治的恰恰是要诉诸精确的社会治理手段。Armitage在北大演讲时候说的话倒是点出了关键,历史学系没钱,也招不来学生,搞点大数据就能够同时打破这两个困境了。不过问题在于,学生为啥要来历史学系学大数据呢?02-12
  • 木十二
    看到反对者很多,但我认为还是很有读一读的必要的。学历史不能光聚焦于具体的知识,必须要有高屋建瓴的史学眼光和视野。我同意目前历史教育中对长时段教育的缺失,与目前研究者过多,研究成果多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小处着眼”,使得历史学越来越碎片化。译者具有相当的史学素养,对本书助力很大。作者非常强调史学的道德,既使用历史去解决各种问题,这也是将历史放在了非常基础的学科地位上。历史学转向短时段是由于信息太多,又发现自我而转向长时段原因之一也是信息太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