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关于他人的痛苦
举报
书名
关于他人的痛苦
作者
苏珊·桑塔格
格式
PDF
评分
8.4
ISBN书号
9787532740420
出版年
2006-6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数
145
定价
13.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思想
豆瓣评论
roxanneX
翻译得着实糟糕了些…
04-17
豆友35496190
时刻用记录残忍的方式来告诉你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地狱。
10-31
勤劳de小懒熊
吹的是战争与摄影,有章是给《论摄影》打补丁。 看到苏珊·桑塔格说911,总觉得她是越战时期的人,去翻了下2004年12月28日去世的
11-29
fotia
正视施暴者的恶行,正视受害者的双眸。同情心固然不能当饭吃,但倘若我们不这么做,又和暴行本身有什么区别?
05-02
一个小标点
消费别人的痛苦,暴力成为奇观。“一个人可以久久凝视这些面孔,但始终难以摆脱这种共同观看的神秘感和猥琐感”,“照片创造了多少同情,也就使多少同情萎缩”,对此类影像的嗜好渐成为“商业性的食尸癖”。不喜欢黄灿然的翻译,如他译后记里说,这译本对我来说只是笨伯,不是情妇。
08-02
懋
对他人的痛苦怀着一定程度绝非轻微的欣喜,人。
02-19
vritti
她的思考总是深入的,表达总是平实而精到的,看她能想到她当时所想,但也自问为何自己从没这么想?
12-18
文明与疯癫
接触她 不过是近几年的事 可以说她眼光独特 分析精到
07-20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我们被激起的各种愤怒感伤怜悯,是因为事件亦或照片?既然二战后那张著名的大兵与少女接吻的照片来自摄影师的设计,那我们对于"他人的痛苦"(照片)应采取如何的反应?是做拍摄者想让我们做的事,还是无动于衷,麻木的认为"这世上不存在真正的苦难"?
11-17
一湄
埃德蒙•伯克说:人们喜欢观看苦难的图象。
12-19
匡轶歌
每次不管谁的、何种著作,只要把中文版和日文版放在一起对照来读,感觉都像是在读两本书。桑塔格的著作还要好得多,毕竟译得相当不错。福柯则是大段大段无法咬合,读来每每傻眼。而中文出版最没有底线操守的地方是,大部分学术书籍竟然都不附参考文献和原注,啊~给跪了啊好吗?
10-23
邝海炎
马航事件中,官媒为何热衷煽情?通过影像乃至社交媒体去“观看”他人的苦难,容易产生“同情”,但同情需要转化为行动,否则就会枯竭,进而产生无力感和冷漠。但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就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谋,我们就是清白的。这种寻求清白的心理,官方比网友更需要。桑塔格认为,美化是摄影机的经典功能“把凄惶放大,或许能激使人们多点关怀,但也可能令观者感到人间的苦难太过硕大无朋,太过宏观壮丽”。其实中国文言文也有这种美化功能啊,比如《世说新语•任诞》写:“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03-13
及迩
战争是常态,和平是意外。那些著名的描述战争的惨无人道以达到反战效果的照片有一些是策划拍摄,有一些在事实的基础上被摄影师动了手脚。人们对于他人的痛苦有着或多或少的愉悦,观看他人的痛苦会带来某种生理快感。痛苦不应该被比较。战争摄影似乎是为政治服务,为当权者服务。他们决定了哪些可以被观看。和平就是为了忘却。为了和解,记忆就有必要缺失和受局限。对人们忽视他人的痛苦之行为感到理解,那是一种人之常情。但不要理解自己,不要原谅自己的冷漠。人性极其复杂,战争亦是。但人性有好的一面,战争永远也不会有。
04-21
小岩菽
论文参考,黄灿然的直译其实不能更到位了。
07-19
·
字大行疏还忒薄。从照片、影像媒介“读”战争、他人和痛苦。比照德波尔、布希亚、集体记忆研究。黄译《关于》太轻,台译《旁观》太偏,《思量》或《审视》兼顾尊重、体察、旁观、谈论等。regard(ing)译法正是在全球化、媒体化、景观化世界中如何与他人共居的“重点所在”
03-30
安提戈涅
接续了《论摄影》中的问题,并且引入了一个更为迫切且现实的维度:战争。桑塔格最令我心动的地方正在于直面公共领域问题的激情与勇气。影像本质上还是理解与呈现世界的方式,是文字的衍生物,当桑塔格比较文字与摄影之像的区别时,她仿佛是一个现代的莱辛,解读着现代版的拉奥孔的故事。除了附录中对布什执政期间“虐囚门”摄影的强烈控诉外,并没有给出一劳永逸的判断,关于战争中影像记录的思考随着不同战事以及摄影技术、摄影观念的变革而“情随事迁”,思考的立足点蔓延至德行、记忆、死亡等命题上,对于“窥视”以及“观看”的讨论,可以和约翰·伯格、劳拉·穆尔维的观点对照。痛苦中有生理快感的说法,让我心有戚戚。
02-23
时间之葬
桑塔格属于那种能把自己的博学都归于她长期关注的那么一两个核心命题的奇才,难得的是,绝无陈词滥调,更不牵强附会
06-22
曼
“如果不去思考,再近的观看也只能是旁观。”尽管我们永远也无法身临其境地理解身处在痛苦之中者的感受,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因此推脱尝试去同情共感的责任。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其目的不是展示,而是激发。
03-30
鲁闽
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了我们的无能。
01-06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