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小城鱼太郎
    “并世胜流,不特造此境地者鲜,知此境者亦不多。”(1998年1月31日程千帆致田馀庆函)07-31
  • 老戴
    摘自汝默的书评,何为辉格史观,第一是『以“当下”作为准绳和参照来研究“过去”,批评大于理解,意识形态凌驾在事实之上』;第二是『将历史故事过分戏剧化,把一切历史的变革归因于某个党派或者某个个人,把结局视为目标的实现』;第三是『怀有太多的热情来思考历史,很容易从历史中得出历史其实不能给予的东西,并总是倾向于认为从他讲述的故事中得出一个既没有材料支撑、也不被他的研究过程所保证的最终结论和判断』。 作者认为应该回到当时的情景去描述历史,而非带着价值观,道德判断标准来论述历史。翻译的挺不顺溜的,拗口难懂。12-16
  • 薄暮秋风起
    在历史工具箱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辉格主义者。对于一切为现实服务的历史解释保留足够的警惕。03-25
  • 蓝楹花旅馆
    翻译确实挺烂。辉格史观和阶级史观真是异曲同工。过度提倡现象学,就会滑向一种价值虚无,过度提倡解释学,做价值判断,就会滑向主观臆断、戏剧化和辉格党式的“进步与落后”淆。但是最终还是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和平衡。就写作而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标准还是过于理想,借用作者的一句话,“若要真是阿奎那倒好了”。12-31
  • 花花男
    振聾發聵的精彩傑作,散發著異常有力的學術能量,激勵我們這群歷史學徒對歷史無悔的追尋。02-02
  • 青团
    译文不能看细节,细节全是语病,每次都是看完几页回来再从总体把握大概要讲啥。。不过巴特菲尔德1931就提出的观点真是让人有种焕然大悟的透彻感,想想吧,国内很多古代科技史研究就是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充和他的唯物主义思想!05-19
  • 溼骨林蛞蝓
    辉格党式的历史解释带有浓重的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色彩,是一种典型的线性史观。其实这种历史解释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叙事中也普遍存在,也很难真正地摆脱,人人都迷恋一种宏大叙事。同样的,辉格党式的历史解释其实也是很有魅力的,所叙事的历史既有戏剧性又有张力,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学者而言,都有很大的吸引力。10-22
  • dawamesk
    p42 宗教与宗教史问题08-26
  • 佐为
    历史研究的首要前提是承认其他时代与我们当下时代的不同,而辉格党式史学家总是以现在为参照来研究过去。历史意识核心处的原因并非是单方面的作用而是相互作用且异常复杂。历史研究的不是起源而是对过去转为现在所经过的所有调停(翻译不合理,mediations见到台湾学者用的是斡旋,较贴切)的分析,有效调停也就是过渡。历史叙事的价值不在于价值判断而是一定程度上的还原并把判断限定在一时一地之中。所有历史都是永远需要通过更多历史来修改的真理。04-03
  • SeaHoney
    巴特菲尔德说历史学家应该注重描述,不应该试图去做道德判断。刘知几在《史通》里也说得很清楚,著史者需有自己的爱憎和道德判断,才算实录。07-07
  • Bolin
    巴特菲尔德的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前半本阅读的这一译本。不得不说,翻译是个大问题。我在看的过程中,屡屡也有看自己不成熟译笔的感同身受,即是无论从语序、用词、语感上,翻译味都太浓重,以至于读得十分不畅。问题之外,可值一说的部分,是作者对一种非辉格式的历史观应当如何的理解。书中反复提及的是宗教改革的例子,就路德是否应作为现代性、自由、民主的先驱而往复辩证。显然,作者并不赞成对历史的思想链条进行长程推理,因其复杂性远超于人类轻率的尝试。诸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类的命题也可以休矣——历史之用,不在于取哲学、思想、科学而代之,而是在思想之矢的“强弩之末”,还原尚无法为思想把握的丰富性与无限可能性01-28
  • 罗泽南
    历史是错综复杂的,辉格式的历史阐释是一种删繁就简、削足适履的解释学框架。好书,推荐给大家看看,不止是学历史的需要看。12-20
  • malingcat
    作者写此书时只有31岁04-13
  • 久道
    辉格党式的历史观念,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英格兰宪政提供历史合法性的基础。此书揭露辉格历史观的偏见,指出英格兰自由不是新教一家之功,天主教也不是魔鬼。宪政与自由是此二强相斗,都不能吃掉对方的共同产物。其所说固有理,但辉格历史观的重要性与贡献,我认为不宜轻易贬低。05-01
  • 劈头士》睁木
    这本翻译的情况好奇妙,总体上没有商务的口感好,但是若干带毛刺感的地方却又显得更清晰易懂~~~另外比商务多了一篇《历史研究的现状》,没看明白。。。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