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绛浅
    8.5/10。书中除了讲述近代中国如何利用西方体育及其平台实现救亡图存、重塑民族性格、实现国际利益并彰显新气息的故事,更是在强调——体育体育,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灵缺一不可,也只有真正平衡好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体育强国”。此外,对比《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书,本书对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务实”特征书写得更为到位(当然也是所选事件时间选择上的问题)。10-04
  • Yeah
    更深入地了解了各个国家和国际奥委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举办奥运会所付出的努力,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奥运会作为一个国际体育赛事所蕴含的政治力量。体育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展现国家实力和形象、推动外交关系对的重要作用与特殊的地位。非常好的一本书,有大量的档案、记录、书籍作为支撑,做学问真的不易。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奥运,看体育,看中国的奥运梦和体育强国建设之路。01-14
  • road
    国际奥委会声称奥运会是不讲政治的场合,但好像始终没办法处理好跟政治的关系。抵制亦或支持某个举办国家,都是出于赤裸裸的政治原因。看完了真的觉得,乒乓外交这一招太高了,小球转动打球,四两拨千斤,体面极了。11-09
  • 双人成风
    主题是体育,说的是中国追求国家认同和国际认同的过程。视野放在十多年前,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线条太粗了些,某些地方的史料用得也令人生疑。当然,如作者所说,本书是这个领域的首创之作,所以有些问题也是可以原谅的,3.5分吧11-09
  • greenudon
    总算是在奥运年里读完了这本,题材好史料好,国际史的视角也好,但总体来说写得很浅很泛泛?有些值得深描的点都只是提了一句就略过了,比如国际奥委会里的Euro-American domination等等。英文本没完全看,所以不确定是不是因为在中文语境下出版的问题。后面写体育与权力机构之间关系还是太理想化了,结合近几年以及即将要发生的奥运相关事件,能讲的东西可太多了12-30
  • 書是生活的答案
    “由于整个国家都专注于为赢得金牌而努力,政府更是动员了国家资源去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也因此跻身为体育赛场上的重要的竞争者,而奥运会则成为了中国强盛的重要衡量标准。一个清楚的事实是,中国对于奥林匹克金牌的追求,契合了它通往国际化并且在世界上塑造一个新形象所走的道路,国家利益驱动下的锦标主义还是反映出了中国对于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其近代以来特殊心理的奇特混合。一个自信的国家无需迷恋金牌,也无需对获取金牌寄予过多的特殊情愫。并且,一群不能够洒脱地接受赛场失利的观众,不是一群冷静和自信的观众。一个充满活力和强大的国家,同时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310-312页02-18
  • 走在短草上
    A nation that obsesses over gold medals is not a self-assured nation. A government that needs gold medals to bolster nationalist sentiment and its domestic legitimacy is not a confident government. And a population that cannot gracefully accept losses in sports is not a composed and secure population.-Guoqi Xu02-21
  • 滚出椰壳碗
    还是很有趣的,中国与奥运、体育的爱恨情仇…还有中国体育的若干秘闻03-07
  • kmdms
    选题和史料整理出色,惜乎论述略逊。将体育与国族认同/国际关系勾连起来无疑是“正路”(四五六章的确精彩),然而过分强调这一脉络亦在不期然间简化了现代中国人对体育之理解的“多层次的矛盾”(309)——包括但不限于:争胜/参与(目的),精英/民众(对象),尚武/竞技/修身/娱心(效用),以及从“强国保种”到“为国争光”、从“人民体育”到“全民健身”(历史化),等等。况且行文间或流露的美式傲慢(“解决腐败以及其他困扰中国体育的问题的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独立于政府控制之外的体育管理机构”314云云)不但不加反思地以西方模式评断中国,大有消解全书要旨(“纯”体育本就是迷思)之嫌,更可窥见作者似并无意对中国作同情之理解。另简中版较原版删去插图及少量引文,港版增补续章一篇,可互参。03-19
  • Kyyper
    奥林匹克运动虽被设定为个体之间的非政治化比赛而不是国家之间的竞争,但它们一再带来政治后果。中国人不但加入了这一将体育比赛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世界潮流,几乎完全从民族主义和政治出发为体育下定义,使之达到一个新高度。04-04
  • 空空
    比较偏高层政治与体育的互动,对体育文化史的着墨有偏少07-08
  • Mantus
    整体偏通俗了,中心思想无非是体育对构建国家形象与融入国际社会的关系,但至少提出了体育外交这个可供深挖的点,体育史往往也是外交史,这一块汉语学界的历史学家们做得还是太少了。12-21
  • 氓之蚩蚩
    乒乓外交那章有许多丰富的细节,但该章与奥林匹克什么关系。最后两章参考消息体育版...09-21
  • 楚囚
    删节和翻译腔对这个版本的阅读体验还是有一定影响12-16
  • 璃人泪@2011
    本书部分改变了我对体育的看法。可能因为童年体弱多病,一直被体育成绩拖后腿,年龄稍长也就偏技巧的运动过得去,偏体能的无能为力。不认同学校不分体质的单一标准,进而将体育课视作苦修。但在本书中读到了体育之于其他方面的价值,并可借它来洞悉民族精神,预判未来,于国于己于娃,都堪更重视一点07-10
  • 扭腰客
    因为积贫积弱和阵营问题,新中国只能寄希望于“运动无国界”,借此反苏抗美,扬我国威,拉拢亚非拉水军,打造第三世界国家领头羊人设。其中的政治巧思,饶有趣味。07-10
  • 不文艺的文科男
    徐国琦教授通过在洛桑查阅大量资料,讲述中国体育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之路!06-27
  • 维舟
    3.5星。挖掘了不少海内外新史料,写得也很流畅,或因预想的读者是公众,似略欠深入。作者明白指出中国人将体育、奥运高度政治化,这当然是批评,但与此同时,考虑到这推动了中国与国际接轨,最终“圆梦”,他又明显持肯定态度,这意味着对他来说,关注的重点也不在体育本身甚或体育观,而是由此窥见近百年里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程。11-16
  • ST
    非常好的题材,可惜写的线条太粗。前后重复赘余的部分太多,新意不足。主要围绕体育和中国不同时代高层政治互动展开。乒乓外交算是揭露了一个有趣的史料,除去这些宏大的叙事,最大的感受就是体育运动中个体表现自己的声音在中国是多么的艰难,少数独立自主的运动员在和国家的对抗中耗尽最好的年华,这也是我极为讨厌将爱国和体育运动挂钩的原因,直到今天孙杨还要说“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必须尊重中国”,搁在2008年,为了体现北京的大度,估计不会让他说这样的话,说和不说两种行为,背后原因却是同一种政治。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