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不用麻烦了
    读完后想去亲眼看看简斯维尔这座城市。整本书的基调令人忧伤,经济衰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退休梦碎、家庭破裂,种种不如意席卷而来。危机爆发后,每个人都在付出代价,留下难以磨灭的痛苦。作者在后记中感谢了一堆人,其中包括她工作的媒体,感谢领导给予她几年停薪留职,得以专注写完这本书。真羡慕这样的环境和支持空间。 12-17
  • wlpc20
    被安利很久,才咬牙看完,讲述了一段值得反思的故事。经济危机中,一个工厂倒闭,配套的产业链受到波及,大量工人失去了几代人工作多年的“稳定”工作,每个人都在努力,用各种办法去应对危机,但是结局还是无法逆转。虽然远在美国,但是总觉得是在未来的中国。02-28
  • 翩跹乌鸦
    作者的态度和政治倾向都在材料的选择之中。场景的对比,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甚至有些脸谱化的侧写。查了一下SHINE Medical Technologies还是顺利发展,并在20年9月获得了富达国际8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这大概是书中少有的好消息了——毕竟引入的企业没有将资源浪费掉,在为当地创造着不多的就业。但作者没有回答的是,制造业的外迁这个事实,背景是什么:全球化下,全球无产阶级是一家,全球资产阶级是同一(群)人。而解决方案呢,作者没有提,大约是因为真的没有吧。大家都是好人,但无论好人还是坏人,没办法拯救自己的生活。02-17
  • shizao
    我想说写的真不怎么样。美国非虚构不行。10-07
  • 劈头士》睁木
    微信免费读的。厂镇,以厂兴而兴,以厂衰而衰。这是一部关于衰老的美国众生相。全面,但是不够深入。07-24
  • 妙字头者
    翻译有点生涩,相似的故事在国企改制的中国发生过,市场对于没有资历的老人歧视严重。08-30
  • Cooltree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人民 他们的失去我们应该感同身受05-11
  • (●—●)
    经济衰退下,一个高度依赖通用企业组装厂的小城故事。在大周期下,个体的努力依然有意义。09-07
  • L.
    先简单记录通用汽车简斯维尔工厂失业工人的不幸带给我的启示:1,保持对世界变化的关注,警惕单凭经验作判断;2,准备plan B,智识和财务上的,谁也无法准确世事变幻;3,积极因应,不放弃就有希望。02-02
  • 发条橙
    正如吴军老师在为本书所作序言中写道:在智能时代到来之后,产业和社会结构都会重新洗牌,最初的核心受益者非常有限,整个社会经历一场动荡。如果你想了解社会动荡的结果是什么,这本书会给你一个版本的答案。每个人,每个机构和地区,如何避免陷入简斯维尔的困境,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05-06
  • (ˉ▽ ̄~)
    非常有意思。(1)经济衰退的时候,职业培训并不能提高失业者找到新工作的比例,(2)政治极化的过程,铁锈区从民主党向共和党的转向,(3)不能接受低工资和离家远的本地工人必然会被外来劳动力取代,那种一辈子为一家公司勤恳工作就能实现的美国梦是非常脆弱的。10-08
  • 一个收银员
    工厂关闭,大家都不相信,谁都没有注意到其实早有预兆(大环境差、本身产品竞争力弱、慢慢开始裁员但自己薪酬优渥沉迷其中)。所以即使真的关闭大家都还有幻想各种补救的措施。书里面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说面对这样的情境应该怎么处理,只是记录了各种人面对“灾难”的应对。说实话,我们每个人都普通,惊慌失措是正常。但是看了这本书,有一个感受是加强了,抛弃幻想,赶紧寻找替代,平时多关注外部信息。07-04
  • 小冒力
    东北的鹤岗就是中国版的简斯维尔,都是典型的收缩型城市,因单一产业或者资源发展起来,最终因为产业衰落和资源枯竭迅速走上衰落。但两者得不同是,鹤岗呗放任自生自灭,最终成了房价三万一套的毫无活力的“死城”,而简斯威尔从未放弃自救,无论是政府、工会、民间组织还是当地认都在艰难地寻找新的出路。07-03
  • 晴天娃娃
    周其仁老师说,中国开放以来,我们对外部世界了解了很多。可是,还有盲区。例如,在本书的调查结果中,1/3的家庭有人失业,超半数的家庭财务状况恶化,半数的家庭购买食物困难,2/3的家庭关系紧张,大部分居民的房产贬值,人们普遍对经济前景悲观。这发生在哪里?不会是当代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吧?!偏偏就是。书中讲述的真实的悲惨故事,就发生在2013年前后美国威斯康星州南部的罗克县。简斯威尔正是该县县治所在地。它提醒我们,在对真实世界进行可靠观察,而不是想象的基础上,理解热门新闻、流行话题、大势解说,乃至涉及自身的决策判断,多么根本,多么重要。05-06
  • 郭留白
    六七十年代,五大湖地区的一个汽车装配厂的普通工人,靠着每天在流水线干八小时的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就可以住大别墅、买两辆车、养活一家人、送两三个孩子念大学。而同期的中国,钢铁工人一天开9小时铣床,妻子再纺9小时纱锭,才可以住上40平的筒子楼,买辆凤凰牌自行车,农村就更别说了,温饱都难以解决。是美国的产业工人素质更高技能更强吗?不是,只是因为美国完成了工业化,普通工人跟在美国工业化浪潮下喝肉汤。随着八九十年代后东亚各国逐步完成工业化,再加之全球化又逐渐拉平各国相似职业的工资,锈带的产业工人要么接受下岗的命运,要么自愿调低工资,日益拮据的生活让他们跟着川普齐声大喊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殊不知,之前几十年他们得到的,是太多远超他们能力所应得的报酬,不会再有了。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