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Lee
    五代武人文武多元面向的探讨是有意的。对文、武的概念应有一定的界定或说明。仅以个位数的墓志来统计这些墓主的文、武、文+武的比例,其适用性很有疑问,何况是墓志这样偶然性较大的材料。过于运用数据统计的史学研究方法也需谨慎。全书都是在为阐述观点之下进行的格套式个案墓志解读。另外,此书也实在啰嗦累赘09-14
  • 荒腔走板
    现在研究墓志好像很热门,不过谁会在墓志上说墓主人的不是?不想拿润笔了?所以做个参考是可以的,不能当真。08-08
  • 堂溪典
    读不出学术意义的血外行表示,或许可以是史学通俗读物(或许不是这个书的初衷)的新可能~真挺好看捏!12-26
  • 千灵2
    低级错误太多了,哪怕是学生习作,教授们也不看一下吗?重点放在提出颠覆性的观点,却不能做到扎扎实实整理史料,有头重脚轻之感。06-27
  • 启风
    在固有印象中,武人们只知战争和破坏,缺少文化知识,不具备治理地方的能力。但通过墓志,可以看到他们有的允文允武,堪称儒家;有的治理有方,被誉为名臣。后晋将领周令武的墓志,就说他善于处理民事,使“刑政交施,风声俞振”。12-16
  • 格瓦拉
    墓志铭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史料价值,五代终结赵匡胤以“右文抑武”国策开启宋朝文人治天下的局面。五代频繁的战乱导致武人成为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而五代武人阶层的流动是否成为宋代科举制度大力发展,士大夫阶层成为庙堂之器的源流。正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而碑志上的内容更能见微知著,五代武人从一瞬看一生或者从一生看一瞬都饶有兴味。12-10
  • 格里戈里
    15个具体墓志碑铭的具体论述,每篇都可见论述者在史料甄别和历史分析中的谨慎和扎实,确实可见传统研究中对“五代武人”群体价值评判的笼统和武断之失,也使得在正史、志书中众多扁平的武人形象更加立体,但据此认为认为五代武人允文允武,刀剑与诗礼并习则显然有待商讨,不过也为五代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好的切入视角和论述空间11-04
  • 栗子有毒
    评论都说有意思,我觉得提出的都是一些常识问题啊,只不过是刻板印象导致人们忽略而已。11-20
  • momo
    “五代在碑志”系列包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五代的文武僧庶》三种,通过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五代墓志碑文,并运用“史学六问”“五鬼搬运”“数馒头”等研究方法,集中讨论了社会流动、文武交流、妇女角色,以及墓志笔法和史学方法等问题,同时涉及五代官制、宗教与司法。有别于传统“五代女性无所作为”“五代重武轻文”等观点,“五代在碑志”研究文武间的交流和武人的乱与治,爬梳细分“阶级流动”和“阶层流动”,并对传统的“唐宋变革”脉络进行重新审视,以及探讨世变下不容小觑的妇女角色。11-08
  • Akira溱洧
    读到后面容易累,,就像用几个固定模板做题一样12-24
  • 欣然忘食
    群体之作,主要观点限制了史料的挖掘,提出了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带学生训练史学方法!10-29
  • 月下黑
    将墓志的重要内容分门别类,制造表格,然后对着它进行思考,列举事实或事件作为直接论据,再引用古人和今人较有凭据的论点作为辅助证据。读过本书才明白,研究历史真的有大学问,是讲究证据的,而不是泛泛而谈。10-23
  • 三清喵
    目前大宋史圈墓志研究的巅峰,远非个别以点头著称的金石专家可比。全书运用史学六问、五鬼搬运、以史证志、碑志互证等方法,通过对系列墓志的个案剖析,进而有力质疑五代“重文轻武”的传统观点。然而,墓志文献的局限,决定其难以彻底颠覆旧论,只能是局部修正或推动发展。譬如五代士庶几乎都畏鬼敬神,笃信佛道的文武之家比比皆是,可是这点在墓志中鲜有记载。倘仅据墓志,五代岂不是“佛道衰微,鬼神退避”的儒家盛世?另外,诸如“忠孝节义”之类的观念,自古就是一种社会道德,并非儒家特有或独占,并不能据此判断儒家思想之盛衰。难道孔子出世之前,国人就不忠不孝?10-24
  • 某某佳哇
    称不上研究,只能说是用墓志释读法进行几乎千篇一律的样本梳理。在职官和政治史的分析上很不擅长,完全是用宋初官制作为模板工具进行嵌套。一些个例的分析繁琐冗长,不得要领。对“忠”观念在墓志中书写的分析原本能成为很好的主题,却落入俗套,味同嚼蜡。这是否只是一种程式化的书写呢?作者们和指导者们显然是以宋代为基础来回溯分析五代碑志,倘若回顾一下中古史对碑志的研究,就知道本书的梳理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12-18
  • 韧勉
    阅读本书的感受有二,其一墓志研究层面,发展到五代宋初的墓志,均可以与两种正史、笔记相对读,可以补全一个武人的整体形象,也可以通过不同史料的对读,观察各种史料背后史家的价值取向。其二柳立言团队考察的大多是从五代发迹,在北宋初期加官进爵的武将,此处相当推崇邓小南《祖宗之法》研究的影响,又在社会流动、文武交流、忠义观念层面和墓志扬善隐恶的取向四个维度加以讨论,大部分武将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是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过快,许多人忠义观念不强,武将有了军功就能完成阶级跃升,但是本身素质还有待加强,有的治军可以治国不行,有的治国可以治军太过严苛,只有让武人学文,完善文武交流才能让家族长久发展,也是在客观维度思考“杯酒释兵权”这一重大的军事决策背后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更深远层面是对唐宋变革论做一个注脚。02-01
  • 高籀
    列表疏证、史学六问是比较好的操作模板,有一定借鉴意义。有关分析的谬误,@三清喵 的短评已经指出,此不赘言。昨日读过《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群体研究》一书,恰好可以对本书形成互补的照应。二者相成,竟有别味。每篇标题取得“文艺”,大概系出编辑手笔。02-12
  • 中世与近世之间
    近几年比较有分量的五代史著作,毕竟本来也没多少。应该是学者指导硕博士进行的墓志解读工作,涉及到墓志史学和文武问题两大块,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不过我认为墓志所提供的史相是丰富而不是颠覆正史的叙事,允文允武和重文轻武也不完全矛盾,此外何谓“文”何谓“武”,还有进一步阐释的必要。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