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Elvienton
    在后帝国时期不同麻风防疫模式下的麻风医生际遇与防疫实践成果这一主题下,被聚焦的问题包括:1. 贯穿麻风防疫史的污名隐喻在不同阶段的基本表现与延伸表现,如:初期的“贫穷落后”国家隐喻,文革时期与麻风医生阶级政治地位勾连的政治隐喻。2. 对严格区隔的防疫模式和后期与国际接轨强调人道主义与个人权益的防疫模式的实践成果与伦理评估。3. 麻风医生在高度政治化的防疫机制下的职业发展与情绪变化。4. 隐身的民间组织与宗教组织在防疫中的作为。 对防疫采取战争隐喻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以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治理方式获得成果,但也常常压制病患与医生的个体需求。而在未完善日常防疫机制的情况下,对经济效率、政治目标及声誉等因素的考虑也使得回归日常后防疫工作陷入隐身的困境中。在缺少民间组织与公共空间的当下,更是一项治理难题。07-28
  • 肥嘟嘟
    一个局外人不知道为什么有着冲天的怨气... @2020-02-17 23:04:2302-17
  • 孟殊
    其实研究行文没有特别吸引我之处,只是那一段伤痛的历史,仅从麻风这一个疾病的切口去看也是触目惊心,倒好像是又读了一遍《活着》。结语处论及个人自由与公共卫生的对立更值得深究。02-14
  • 芽菜咸烧白
    最近读这本书,正是时候。50年代到80年代(又向前追溯到清末民国,向后延伸到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中国的麻风防治的历史与人类学观察,防疫背后是政治变迁,其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病患和麻风医生个人的遭遇,为他们发声。研究对象选得好!“麻风医生都是一群被人家瞧不起的人,去照顾一群被人家瞧不起的人。”02-05
  • 王子毅
    “麻风医生被迫投入污名化的防疫工作,这种充满了特殊情绪的劳动,偶尔却也让他们获得一种隐晦的自由,尽管这种自由仍受政治干扰。文革期间,当中国无数的劳动者都不知为何而苦、为何而斗之际,麻风医生在隔离聚落中诊治他人不愿闻问的患者,其内在的人道精神与人性良善反而有机会保存,其劳动也得以体现生命意义,是政治狂潮中的难得宁静。”01-18
  • 纪恩同学
    强制的人道主义能感知到,但是后帝国好像没怎么说清楚。02-20
  • 叶眉
    因为疫情,我心静不下来干活,索性接着劲儿看了很多医学人类学关于疾病的研究。历史不停在重演,不尊重科学的恶果吃了一波又一波,pattern一模一样,好了伤疤忘了疼。02-14
  • 清祐
    “對他而言,責任並非負擔,也無關乎道德的驅動力,那是一種在彰顯現實、釐清混沌、照亮黑暗時,自然流露的內在喜悅。”11-27
  • 委婉些
    生命的韧性,政治的无情,集体的效益,终在无名个体的坚守中达成。可病人和医者的伤痛,却是一个人甚或群体的永恒。感谢作者书写出这段历史,感谢结语有力的思考。02-10
  • 相当精彩,虽然只读了一部分。无论是“后帝国”的框架还是书的scope和集体口述史的深度和温度,都使这本书成为刘老师又一本能用来回答人类学能做什么的著作,无论是对历史学,还是对人。02-23
  • 大旺
    考研前读的,很厚,很扎实,田野资料十分详实。作者说,凉山兄弟是首先是出了英文版,再翻成了中文,而这次亟待用中文书写,因为这个故事关乎这个国家的众生,更加迫切地需要用中文记忆,让大家看到。十年磨一剑,感谢绍华的用心,在与不同人的连结中,谦卑的书写被藏起来的故事。02-16
  • 林雨希
    《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像冥想盆,刘绍华先生在和时间赛跑,耗时十载,把建国以来众多麻风医生回忆抢救下来。他们的命运被大时代所挟持,众所周知,中国近当代史研究困难重重,即使对那段禁忌丛生的历史已有所了解,但看到如此客观秉笔直书的人类学著作,仍对那一段段的简述感到无比震撼。无法不联系到当下,历史仿佛在不断重演。看完有点惆怅,感谢中国当代麻风医生奉献一生的情绪劳动。麻风病的去污名化依然任重道远。02-04
  • 食菠萝
    材料很多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后帝国”的概念有点大而无当,麻风医生的“情绪劳动”似乎也没太讲清楚。公卫防疫和个人自由的争议很有当下意义。02-23
  • 千无千
    作为传染病的麻风是如何被消灭的?对当下有何影响?一是疾病的政治化隐喻,过去是西方对华人妖魔化,现在是麻风与旧时代挂钩,消灭麻风就是新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强制性的隔离政策,兴建麻风村的方式切断传染路径,实现病人集中收治; 三是医疗人力的集中培训与派遣,强调个人对集体大我的牺牲;四是中西医疗的交流,从民国基督教福利模式到接管后社会主义公共模式,伴随不同程度医疗交流。当下的武汉不同疾病,但仍有许多延续性,一是疾病的污名化,过去是对麻风病人及医生,现在是武汉人的集体恐慌;二是集中隔离的模式,过去是山洞、麻风村,现在是居所、小汤山式医院;三是疾病政治性与科学化的迷思,在当下是疾病背后的政治抉择,导致了起初轻视与此后的过度恐慌;四是疾病强调个人牺牲,在防控名义下,隐私等自由可被暂时搁置。02-03
  • 青芒
    作者说:我将自己当成一座桥梁,练习弯腰、承担与跨越,因缘际会扮演起连结过去与现在、隐微与清晰、底层与公共之间的研究书写的角色。她做到了。01-13
  • 伊夏
    “我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也沒有資格評論史家應持何種態度,可是私下裏總希望他們多說點不相干的話。現實這樣東西是沒有系統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囂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張愛玲《燼餘錄》(1944)特殊时期读完这本书,既暖又凉。暖的当然是刘老师的每本书都如此关切实际,身体力行,心明眼亮。凉的是最不愿见的,便是文本与现实一再互文,一再交织,所有历史与理论居然都成为谶语,热春光一阵冰凉。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