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励志成功
缺爱
举报
书名
缺爱
作者
罗伯特·纳伯格
格式
EPUB,AZW3,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59441607
出版年
2019-12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页数
208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心理
哲学
成长
疗愈
豆瓣评论
Didustudytuday
我们都要学会和他人建立有益的联系。
12-27
苗犬
基本观点是他人认同=存在感=安全感,否定独自美丽。口吻太过积极武断导致读到后面略微不适,最后关于精神疾病的解读(来自外部事件而非生理问题)想看到更多科学研究支持…
05-27
蒹葭
接触了“存在感”的概念但书名翻译得真是差劲
05-28
一怀雪
很硬核的文章,但是有些概念被简化了,时而不便理解,比如“人际关系需要被社会化”因为“未被社会化、独立存在的人际关系是一条死胡同”无法一开始就说服我。
01-18
clytid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缺乏存在感才读《缺爱》这本书,有时候觉得内心无限强大,有时候又脆弱敏感。读到四类人际关系和归属关系,忍不住自我剖析配对,读到弗洛伊德通过收藏行为与实现自我认可相联系,因为对收藏物品的掌控感能获得某种形式的认可和保障,我想到我的乐高。但是读完之后,我感觉就像什么也没读……如果我真的缺点儿什么,那一定依然还缺。
05-18
山中小年
关于“激情”的那一节真有如醍醐灌顶 学到了 存在需要自己去建构
12-30
雪糯米
这个书名和封面的编辑是不是要出来罚个站?跟都市亲情爱情没关系。很严肃的学术作品,主题是“存在感”的讨论,偏重心理学和哲学。作者坚持认为存在感、自尊是基于社会关系。还用用数学集合去论证…引经据典很多,但是比文献还短。论证上还是显得很单薄。可以作为提纲型参考,花2小时读完吧。
01-22
静·芷
最近越来越多的阅读心理学书籍可见我的身心是多么饱受摧残。抱着一颗想要获得安全感,肯定和认同的心。然而全书却在说存在。受益不大。越发不能相信亚马逊的推荐了。
12-22
hiroko
怒刷存在感原来都是因为缺爱。
01-06
扫地僧
书名有点张冠李戴,明明是讲存在感的
12-25
Heaven
#读书笔记#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看来,任何人,都同时存在于三个世界。-第一个,叫周围世界,也就是物理意义上的,你这个人的存在。-第二个,叫内在世界,也就是你的内在自我。-第三个世界,叫人际世界,也就是你跟周围人组成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众多身份的集合。而每个身份,又都存在于某一段关系当中。所以,构建关系,本质上就是在构建自己的存在。如果所有的联系都被切断,就等于被剥夺了全部存在感。有学者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晚年的自杀,也许是与世界断开了连接。连接,不是覆盖广度。而是通过创造价值,嵌入到世界的深度。
03-21
Neil
看了简介,感觉这本书说的就是我:(。出版社,20191206。20191209读完。存在感的产生,重要性以及对个人精神及生活的影响。
12-09
danyboy
3.5星。书很简单,也不是说缺爱,而是如何构建自己存在的意义。起初我以为这是本简单的心理学辅导书,没想到越往后看,越觉得还挺有意思,大概是因为谈论“存在感”、“人生意义”、“死亡”之类的话题,以及作者一小段一小段随笔式的写法,使得这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具有了“蒙田随笔”式的情调,娓娓道来,谈生论死,虽然缺乏深刻的哲学探讨,也不是真正的蒙田随笔,但其中的一些见解、例证还是可读的。所以加了半星。
02-18
林峰
哲学+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
12-17
芒来小姐
书名有些标题党了,不如叫《乌合之众②存在感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01-19
云水之遥
缺爱这个翻译纯粹是瞎搞,原文的词是「存在感」,作者的立论也很简单,存在感存在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很难得的是这书写的逻辑很清晰,比罗洛.梅的那些存在主义哲学的书要好懂太多了。难得一见讲这种主题又写的这么好懂得书。
01-28
JoyceCheng
首先书名把存在翻译成缺爱就有点儿投机倾向,其次作者是以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分析了几个患者抑郁症的病情,除此之外就是心理学简单知识科普风格的个人化行文,跟副标题“如何获得安全感blabla”没一毛钱关系。作者并没有指导我们怎么做,只是泛泛谈到:斩断与他人联系光靠自己是无法获得存在感的,吸食致幻剂也是不能获得存在感的。好的吧。
01-17
Chole_Ma
个人觉得这本书谈起来有点泛泛,无论从理论和现实角度的借鉴意义都不太大,不推荐。
01-13
轻吟浅唱
偏学术,比较短,存在感。“一个人只有跟其他人建立关联,生活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不至于时而陷入空虚和迷茫,即丧失存在感”
01-10
沈书枝
这个书名被改得如此鸡汤,以致简直让人不好意思标记。用Google翻译了旁边的原书名,实际上是《存在:最亲密、最脆弱的情感》。整本书讲人的存在感的来源与缺失,是比较正式的学术写法(看目录可以知道),挺好看的。我所感兴趣的在于存在感的丧失,人们感受到痛苦时有时寄意于艺术创造,有时则通过其他种种方法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以及第六章对抑郁的见解,作者认为抑郁是身处不正常环境的主体对环境不适应的一种正常反应。我们需要看见这种痛苦,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个人归拢到“抑郁症”的群体中去。
12-09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