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倉鼠
    算是元小说结构?不过这个元小说结构里其实并没有多少读者参与的成分,感觉伊恩是有意要模拟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笔触,所以里面的心理描写都是精工细描,写得极之耐心,部分地方有些冗赘,个人觉得也许写成中篇力道会比较好把握。04-04
  • Judy
    像黑暗中有一只潮湿冰冷的手,在你心上摸了一摸。04-21
  • 某四
    【2020051】大概是我麦玩儿得最尽兴的一部。整本书就是由层层叠叠的虚构嵌套而成的,全知全能的我麦对小说的虚构,包裹着布里奥妮(对激情的误解和)对黑暗与罪恶的虚构,勾连着其后她的忏悔,以及对塞西莉亚和罗比下半生的数易其稿的虚构(或者说是赎罪式“篡改”),其间还穿插着写作新人布里奥妮的编辑就《泉畔双人》之叙述技巧等问题所给出的极其具体的启发与建议,而这些建议被我麦伙同布里奥妮全盘采纳,晕染进本书第一部——同时也是“窗边的小孩”对往事的片面回忆——的虚构之中……你细想哦,甚至向布里奥妮诱供的警察、“被强奸”的表姐罗拉以及在那晚贡献了影帝级表演的巧克力大亨也各自完成了一重虚构。然而这些弯弯绕一点儿都没耽误我流着眼泪对布里奥妮说,你的罪赎不了。最后表示燥热的第八章被虚构得太美了!【喂】06-30
  • 寒莓根
    童鞋们 这本如果在日本的70s那就叫社会派叙诡经典作品【。01-31
  • 波司机
    早年看的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觉得光影很美,读过原著以后,知道是伊恩·麦克尤恩有意在书中代入了布里奥妮的意识流视角。结尾的仿后记中交代了罗比和塞西莉亚的“真实结局”,让人唏嘘不已。04-16
  • 咔咔
    看完书才明白电影多厉害07-18
  • 朱老板
    上了一定年龄的人在穿行整个城市时会思绪万千,故人曾落脚过的地方堆积如山。10-10
  • Fabio法布
    结局处“书中书”的处理充满了绝望,整本书中伊恩不断重建人性、不断啃骨噬髓地刻画布里奥妮对得到宽恕的吁求,却在最后一刻,《阿拉贝拉的磨难》的帷幕落下后,把遗恨将伴随终老的真相告诉读者。或许女作家的救赎,永远只能在作品里实现。伊恩这位当今在世的技法最高超的作家将这个关于战争、爱情、救赎、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写得超尘拔俗,读来是一种享受。10-29
  • 麦茬
    五年以后看原著小说,更能体会贝里奥尼的愧疚。11-16
  • 失意的孩子
    曾经一位朋友因为比电影细腻推荐我读。藏了几年终于读完,虽然长达四百多页,但内容并不多,剧情主要发生在相隔多年的不同的四天中,多是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写了一堆后才进入正题,细腻但有点啰嗦。一个渴望成长,渴望被成人所接受的小女孩犯下的错误。其实早早猜到所谓赎罪,都是骗人的。03-19
  • [已注销]
    老麦写人向来透彻 他就像每个人物肚子里的蛔虫 谁那点小心思小秘密都铺到明面上说给你听 有谁能抗拒这样的手艺呐?10-25
  • 西米子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的反复呈现。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是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09-18
  • 刘教练
    我错了,我实在读不下去,还是电影好些。10-11
  • 微笑迦朵
    继续麦克有恩之旅。先出的基本都看完了。幸好译文又及时更新了三本。总的来说,还是无法原谅啊,即便这场救赎对布里奥妮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另外,麦克有恩总能塑造一些算不上大奸大恶,却让人恨得牙痒痒的王八蛋。07-25
  • 牛腩羊耳朵
    似乎看过书或者电影的人都把布里奥妮的错误行径归咎于妒忌,她在十岁时的夏日(又是夏日,这一层又一层的夏日)跳入水潭测试罗比的爱意却招来斥责,这段出现在罗比长途跋涉中得回忆,从受害者的角度思考布里奥妮匪夷所思的坚定证词。我们为一对璧人终天涯两隔而感叹唏嘘自动站队受害者,顺着罗比的猜测给布利奥妮扣上既卑贱(妒忌姐姐的美貌,爱情)又邪恶(找机会下毒手)的帽子。也许你看出来了,我是极喜欢布里奥妮这个角色的,这样俗气drama的理由实在配不上我们十六岁起就思考独立性问题的早熟文艺女青年。不是我不为旷世哀恋感动,不是我不为一美一对碧绿的眼珠,平胸凯拉一袭丝滑的长裙沉醉,只是我相信更客观,更真实,更新颖的理由——创作欲望。这样的欲望造就了布利奥妮,造就了这段爱情,造就了这段故事,造就了赎罪,也造就了麦克尤恩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