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flipflip
    诚实需要高度的智力训练和足够的勇气。一个人只有在剖析自我后,才能真正的坦诚。11-14
  • 雨的大白嘴
    母亲跟女儿的羁绊应该更深吧11-13
  • 豆友20010729
    单看《耻辱》一篇。作者的耻辱来自于两种不同阶级所带来的割裂感,这种感觉迫使她活在两种阶级的拉扯之中,某种意义上的“无家可归”。然而,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时刻,人生在世,屈辱的事情太多了。11-14
  • 乌鸦晦暝
    三篇短文分别是父亲的一生、母亲的一生、作者本人的青少年回忆。文字平淡、克制、真诚,像一部编排得松散而生活化的纪录片,读者并没有什么个人经历上的相似,却深陷镜头里陌生的一切。想起高中时我很想写一部关于我的爷爷的记录,我想象中要写的完完全全和安妮前两篇关于父母的传记一样,可最终没能有这个能耐写出来。多年后终于第一次动笔写了关于爷爷的文字,原来真实的书写那么简单,因为经历、当下的感触,多年的反刍与翻涌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故事,而我只是把它们托载到文字中去。另一个感慨的点在于安妮母亲的生命力,坚韧、克服和自我完善的行动力。不同与安妮父亲的认命与对阶级、掌握知识文化的女儿的暴怒。11-20
  • 白白是小收藏家
    虽然我不是“小镇做题家”但是我有很大的共鸣,关于阶级、内心的耻辱。11-20
  • 不系之舟
    以前对社会阶层在人身上的烙印并不感冒,《回归故里》点醒了我,这本写得更加细腻深情,喜欢《一个女人》>《位置》>《耻辱》,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承载了一个家庭一个阶层的奋斗和挣扎,而作者自身的出自草根跻身布尔乔亚而产生的内心的流亡感,感觉是小镇做题家都会有共鸣的部分。11-18
  • 杏汁
    三篇短小的非虚构,分别描写了父亲、母亲和“我”所处的时代位置。关于父亲和母亲的部分,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含情脉脉地看着父母向时代进行着不彻底的挑战,而“我”则是在向更高的知识分子阶层蜕变的同时,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父母的世界了时产生的伤感。法国和中国并无区别,对处在阶级跃迁中的一代人来说,与父母别离的痛苦感情别无二致,埃尔诺用她的一生探索到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值得我们阅读,最好不要浪费。父母穷其一生,只是为了让我们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让我们与他们分离。01-31
  • 诗凛
    看过《回归故里》的人怎么能不看这个呢???02-08
  • 社会学菜鸡
    记忆碎片编织起来的人生故事,琐碎、细腻、真实03-12
  • 小岛游
    《回归故里》里几次提到了安妮厄尔诺的书,便找来看了。我现在不明确她的父亲的印象,因为大概我每每都在回忆我的父亲,他的最后一面,他的生活习惯,他向我托梦,以及这些年的一切。看到作者回忆她妈妈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后,我有些心惊与愧疚。我没有让我妈来帮我带孩子,最可能的原因是因为那样我很累,孩子爸也累,我妈也累,就每个人都累。但是我又错过了什么也不知道。命运啊。04-02
  • 一切归零
    我觉得《位置》和《一个女人》写得很好,比那些故弄玄虚的后现代强多了去。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