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徐小魚
    这本书有打破了我对长者的固有想象,一般人看长者这群体,往往都是带着负面情绪的,因为老弱病残,因为死亡的终点,好像只要你老了,就连快乐都是随之丧失。但我们忽略了,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快乐,比方说你小学时的快乐和你高中时快乐是不一样的,你会找当下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而不会沉浸在丧失小学的快乐中。这称之为“选择优化补偿”:老人也会尽可能的利用所剩的一切,去补偿已经失去的一切。12-07
  • XZ
    书里的道理都有,就是写作风格实在是接受不了,乱七八糟的,看的我时常晕晕乎乎的02-18
  • 沐炎
    年轻人以为的老人生活和老人自己体会的真的很不一样,这本书用老人的视角阐述他们真实生活,虽然身体不便但依旧可以获得乐趣的一种生活韧性。国外的养老院跟ngo各种志愿者的支持配套设施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整体价值导向还是很欧美的,如果有亚洲人角度应该会很不一样。03-13
  • M.E.
    按自由意志的生活是最高境界. 超过一切数字, 无论是年龄,财富还是其他一切统计的意义.03-06
  • 握不住的沙
    放下那些让我们每天疲于奔命的躁动、恐惧和欲望,想想生活是多么令人惊喜,真的令人惊喜。发现躁动下的宁静---这一瞬间是多么不可想象,每一刻都包含这可能再不会重来的恩赐。翻译得很好。02-17
  • Yi_rooo
    无论是好是坏,明天总是会来,哪怕它不来,也该做让这一刻的自己微笑的选择。04-11
  • 松林右
    67%弃:以为是一个社科研讨,但其实更像是预设立场的散文集。04-11
  • Ka Fai
    即港台版《老年的意义》03-17
  • Frida
    我们不该把教育、工作或爱情分派给人生的特定时期,而是让他们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以不同的变奏重新回归12-13
  • jiejie8297
    看得我压力好大,还是要找个亲密关系,人生太长太孤单11-07
  • YUANYUAN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用你拥有的身体过你拥有的生活。”《长寿的代价》的作者约翰·利兰是《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他跟踪采访了6位超高龄者一年,想要一探“衰老”的秘境。起初他以为他会看到一个晦暗、阴沉、伴随着行动迟缓和记忆力衰退的消极世界,然而结果是,虽然行动迟缓和记忆力衰退是很明显的,但并不意味着颤颤巍巍的生活就是没有价值的生活。认为失去能力就没有活着的意义,是年轻人才有的“小心眼”。任何时候,人生的境遇都是仰赖我们如何形塑它。在6位超高龄者完全不同的生活形式中,我看到了共同的生活态度,那就是学会接受关节炎的同时感恩你尚能活动的指尖(●°u°●)」10-19
  • 章立早
    结合《最好的告别》一同看11-14
  • 名字特别酷的人
    人的想象力很差,没经历过的事情总是难以想象,比如衰老,比如死亡。看完六位高龄老人的故事,发现原来衰老不全是失去,也有所得。如果说之前注意饮食和锻炼本质上还是害怕衰老,那看完这本书不再害怕了。12-05
  • 酱油蘸蘸
    美国人写作真是想到啥写啥,逻辑结构不清楚,可读性非常差。好在立意和出发点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