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的的咔咔湖
    玻璃镜的发明肉眼可见地给当时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带来了新鲜的刺激,传统的绘画和建筑结构与穿衣镜结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进入现代,摄影技术的加入又给人们的自我表达增添了新的玩法,最后尾声结于电影对大玻璃镜的运用,作者的思路可说非常明晰晓畅。能用穿衣镜这样一个小物件把这么多素材串联在一起真是令人佩服。06-30
  • Sanliy
    这本书其实可以看作是《重屏》的另一种延续,针对材质or媒介的艺术史爬梳。什么时候我也能这般高产,游泳、策展、出书、策展,:)06-27
  • 离净语
    材料还算丰富,可当成一次不错的主题展览的内容。跨越中西与时空让这本小品显得不免过于漫游,同时美式强调立论的写法似乎也对镜这一意象的多重解读造成了局限。其实从形制上可以看出,中国的镜屏的确是像屏一样插在底座上的,而西方的全身镜从一开始就是挂在横杆上、可以前后调整角度的,更像是桌面化妆镜在玻璃制造技术进步下的放大版,很难说是同源。同时巫鸿书中自己引用的“全体像”名称也表明,早期摄影对全身镜的喜爱不过是与后者本身的目的相同——是为了一次看遍前后左右全身而已。剪辫纪念照的部分最令我动容,但这种图像究竟是对过去的决断还是难以决断?感觉既可以写得再严谨考证一些,亦可以再自由解读一些——不禁觉得普林斯顿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07-08
  • 蚂蚁君
    小题目见大功力,以穿衣镜为线索,结合艺术史和物质文化史,实际上延续了作者一直以来对空间的关注。清代贵族女性、好莱坞女星和梅兰芳铁镜公主扮相的镜前照放在一起讨论非常有意思,作者真的太会组织材料了!06-30
  • ici
    物质文化,艺术史和全球史很好的结合,以穿衣镜为线索穿梭古今中外。巫鸿老师的创作力和思路的开阔真的惊人~06-22
  • #覅#
    水一些的小书,看个新鲜。上编单靠文字有些难以想象,结合“全景故宫”(图2.22直接是在线故宫的地图吧!自己逛VR的时候迷路了……)或《上新了,故宫》(收费……豆瓣上讨论这期节目的帖子里,18年就有人把这个和《红楼梦》怡红院的构造联系起来。不得已转战央视拍得稀烂的纪录片《抢救倦勤斋》(B站CGTN英文版更清晰)。)用座椅代替自己的在场;焦秉贞生卒年书里写的应该有问题。下编,图3.15橘气过浓;人物照片的习作或商品与“肖像照”之间区分,以后者有所谓“主体”;镜框与画框。此外要明确“最早出现”与“起源于某处”并无必然联系,建立联系需要更复杂严密的论证,书里只说作为独立家具的大镜最早出现在清宫。这种“创意”本身并没什么难度,也不一定非要A影响B,不过巫鸿不排除影响的可能,并呼吁学者关注(P140)。08-31
  • 余颜
    「我曾经多么傻,竟以为外在的东西具有任何重要性,以为我的幸福会和墙壁有关系……这个裘丽长大的内在空间,我在这里进入迟暮之年。我的记忆存在在我的内部,永远不会朽坏。」07-06
  • 长安
    提供了许多不那么通识但令人惊奇的知识点,比如女摄影师暹罗妃子奕·汶纳与哈瓦登夫人,比如赛姬和镜子以及莫里索,比如通景壁画与镜屏与玻璃镜插屏。研究艺术史的最高境界真的是旁会贯通,竟然从一面镜子为契子而引出了中西历史里的诸多领域,真·学无止境。07-04
  • 黎戈
    把穿衣镜这个“物”,放在全球文化交流语境中来考量,从红楼梦到美洲奴隶照片,从家居配件到艺术创作,从设置幻境的工具到摄影道具,从投射虚空间到自我映像,不同于一般的格物,更立体多元的文化论文。07-03
  • 把噗
    镜子和交媾是污秽的,因为它们让世界增殖。(博尔赫斯)穿衣镜说到底还是镜子,镜子能阐发的意义它都有,那么如何展现穿衣镜的独特性呢?巫鸿力有不逮。07-03
  • 海地sealand
    出乎意料的好看!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作者是个很会讲述的人——典与故,事与物,人文与时空,像一幕幕缤纷交错的文史剧,如此庞杂又清晰的交织在一起又铺成开去,读起来趣致盎然~07-09
  • I读书的iris
    我真的太喜欢这小书了!穿衣镜的艺术小史!巫鸿教授讲得特别有趣!里面关于各个镜子历史的主题,也非常棒!提高了我的审美!07-09
  • Pavilion Luc
    更像是作者关于重屏著作的延伸,体现古人对光线和重影的复杂感触,既奇幻又怀古。最精彩之处,在于落地镜在西方推广后,在清朝鼎盛时代的变形,尤其是在幽深的禁城宫殿内,让天子们重视自我。镜子承载了更具意义的是一是二图,西方的新生事物总是在这个帝制国家被赋予艺术乃至哲学的价值。相比之下,关于废奴,剪辫,早期摄影的几个段落,却是不知所然。不过很荣幸,成为最早一批拜读巫大师新作的读者,并留下片语。06-15
  • 涉江
    阅毕于归家火车上。镜子实在是太迷人了,勾连着梦与幻、真与假、可见与不可见。从炀帝的镜殿到乾隆的养心殿(这里没引Eugene写镜殿的那篇倒有些遗憾)、路易十四的镜厅到莫里索的对镜像,不同时代与地域的人们探索着无限延伸的空间与重叠的自我。可惜的是,这本书最终还是落入了对流行风潮的追逐,虽然巫鸿一直在强调“物”的特性,但在建构宏大全球框架的指向之下,“物”本身的多元意涵反而被稀释了。书中有许多延续先前研究的地方,有的很精彩,有的则乏力些;而在一些新扩展的领域,褪去中国/前现代的庇护,则显得分外苍白,比如论述泰王室摄影的部分。为后记加一星,巫鸿在普林斯顿树林中寻到了一种很微妙的状态,在那时他拥抱了树林、也(因疫情而前所未有地)拥抱了自己,一如长久伫立于一架大镜之前。好想抵达这样平静的写作状态啊。06-25
  • 苦影
    有些失望。《重屏》里已有的问题在此书中被进一步放大:镜子是一个非常迷人的主题,能够延伸的艺术、文学乃至哲学思考的确相当丰富,书中的很多单元也都有巨大的思考和扩展空间,巫鸿对空间的敏锐为其对中国古代镜子的研究增色不少。但是,若以美术史研究视之,该书则实在过于分散凌乱,比起研究写作,此书反倒更像是命题式大型展览的图录,比起此前的“纪念碑”“废墟”等概念,“镜子”显然更加缺乏深入对话的学术史土壤,因此全书显得过于泛泛失焦。同时,以如此宏大的镜子母题勾连起对“全球图像小史”的书写,能够分出的岔口实在太多太多,而巫鸿一贯以小见大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此反而成为累赘,让全书几乎无法真正聚焦于任何一个课题上。上下两部分几乎完全脱节,欧洲艺术部分尤其浮泛,更无从佐证开头提出的穿衣镜“是从中国流向西方”的大胆猜测。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