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梅卡斯的摄影机
    对比着梅尼克《德国的浩劫》和格哈德·里特尔的作品看,会很有趣。书中“肤浅的唯心主义”理论有点意思的04-02
  • VorSonne
    有些观点是很有意义的,但整体过于分散,中间有两章硬着头皮看下去的。07-14
  • 豆友159873203
    比起论文更像随笔集,因为其完成于战后德国历史编纂的新时期,部分观点不再新鲜。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指出德国唯心主义传统塑造了缺乏公民意识的公民,二是集体力量和集体情绪对历史的推动。虽然一些构思显得有些推测性,但总体并不突兀。01-08
  • 庐陵
    文集,议题重要,洞见不算多。不过能够对历史的阴暗面进行总结和反思,实属难得,只有正视这些过去,才能开创新的未来。10-29
  • 洛兹尼茶
    魏玛居然能够同时容忍黑白红与黑红金的两种国旗并存,它的这种“凑合凑合过”的气质太迷了。07-10
  • 豆友228462393
    随笔集,随感集。斯特恩很敏锐地发现了俾斯麦体制和德国资产阶级心智上的的缺陷所在,决策者以翻云覆雨、两面三刀未能,即便能依靠个人决断和个人魅力打造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环境。但是也会由于缺乏制度化建设和政策延续性最后被抛弃。同样,布莱施罗德和俾斯麦的关系,也是之后德国资产阶级和自由派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缺乏政治自由和自治的能力,最后变成统治者的钱包和工具。整体来讲,斯特恩可谓是后面修正主义史观的先驱。只不过他的眼光放的更远,和后来的斯奈德等人一样,70年代越战风潮中的斯特恩也在担心美国的魏玛化,而魏玛化似乎是每一个脆弱的、依赖政治精英共识与默契维系的民主体制的必然宿命。翻译一般。扣一星。07-19
  • 艾弗砷
    也就算略好于初中老师的水平吧。。。06-23
  • snow
    在当代中国批判自由主义的各种论调中,魏玛共和的失败常常被当做自由民主软弱无能的明证,却很少有人深入到魏玛共和得以产生和运作的德国政治氛围的历史中,去考察它之所以失败的深层根源。斯特恩的这本论文集正好可以填补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在斯特恩看来,俾斯麦以来的近代德国,其政治氛围或曰政治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非自由主义”特征,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文化”优越感,助长了德国对民主社会及其制度形式的轻蔑甚至敌视;魏玛的悲剧在于没有一个阶层及其代表政党认真对待这一体制,它们共同加入了破坏和推倒共和政府的洪流中,最终拱手让纳粹攫取了政权。(翻译扣一星,误解误译之处甚多,译者也许德文很好,但英文真的不行,母语能力也未见其好。)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