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Creative
    “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这么奇妙的事只能是上帝的作为。02-20
  • 可以证明
    惊讶的是这本书经常让我想起追忆,比如书里写每个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预测的,在知觉和记忆上是非逻辑的,依赖上下文的,里面说到对习惯的事情大脑就不需要有意识学习,都是挺有启发性的观点。01-12
  • buttom
    论述人脑的工作原理。非专业人士,实在看不下去。03-21
  • 三棵树
    看完了,但又没完全看懂……不能在太困的时候看书……06-19
  • 楊福健
    经常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把某个东西称作是物质的,那么它就不能是一种高级的东西:心智/精神/思想。但是,思想,用物质的术语来表达的话,就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过程,它是过程,这个过程基于物质,但不是物质。意识,也是如此。在自然选择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从简单神经系统演化到复杂神经系统,即通过神经元群之间的复馈相互作用,产生较高复杂度的功能聚类,构成动态核心,它成了意识。所以意识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组关系,它不只是物质或能量,虽然它以这两者为基础。而产生意识的脑也就不是由逻辑规则产生的图灵机,而是在演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产生的选择性系统。脑的运作基于选择,而计算机的运作基于逻辑,因此两者有根本性的不同。09-17
  • acsaga
    虽然有些观点我不同意,但算是一个能自圆其说的框架。有收获04-15
  • 这欢愉太理想
    比《第二自然》更加详实地介绍了神经达尔文主义和它的一些新成果,其中,价值系统、简并机制以及非表征记忆很有意思11-26
  • 不懈不戒
    埃德尔曼的这个假说强调复馈的双向链接,这是《大脑的一天》里那个“投石入水”的比喻在喻体层面所欠缺的;另外,他把“投石入水”比喻中被喻为水潭黏稠度的各类神经递质看作一种弥散性的带有奖惩机制的价值系统,从而强化了神经元群在进化意义上的选择与发育,也是感觉更有说服力的。其他很多方面在《大脑的一天》的综述中都有近似的提及,但不如那本通俗易懂,而且经常车轱辘话反复说。05-31
  • 露露
    能更好地理解《黑客帝国》中的那句台词free your mind02-05
  • qipar
    省流:如何从一团蛋白质生成意识依旧没有解答。只是罗列了几种意识可能产生的原理,还有人脑“涌现”出的意识是怎样通过区块的结合以及复馈进行工作的,以及一些裂脑实验。但终究还是没有突破这个科学疑问吧,毕竟脊椎生物都有脑,且有的也会有智商(比如猫狗,鹦鹉),那么他们有没有意识呢?只因为他们不会语言表达,就确认他们没有自我意识吗?这也是个疑问吧。还有就是看「最强大脑」里面有很多训练记忆力和算数能力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掌握了脑工作的原理,我们可能会对脑进行一种全新的“培训”,比如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先让你学会某种速记方法,这样后面进行再教育可能会省力不少。03-15
  • Lotte Mars
    跟《追寻记忆的痕迹》这种由传记展开的、文笔不错的神经学科普相比稍许枯燥难啃了一点04-05
  • 阳极-半导体
    英文版01年出的,20年过去了,认知科学又有了很多数据,但以这本书的体系看,没有发生质变。在人类能实现时空穿梭前,向后看的价值在如今已经没有向前看的价值高了。01-28
  • 老嘎叽
    脑科学入门。进化中最重要的事件,是稍后才发生的。这个事件是:从简单神经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信号以相对隔离的方式,在一些彼此分离的神经子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到基于复馈动力学之上的复杂神经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大量的信号迅速整合入构成动态核心的单一神经过程之中)的飞跃。这种整合,把从许多不同模态来的信号,跟基于整个进化史和个体经验之上的记忆关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场景,这就是有记忆力的现在。这幅场景在短于一秒的时间里,整合并产生了大量信息。信息在进化上第一次,获得了一种新的潜力——可能有主观性。这就是“专门为某人”的信息;简言之,它成了意识本身。08-19
  • 叫我妖而不孽
    上一次读脑科学的科普书还是在三号线上用Kindle读加扎尼加的东西呢,大受震撼。我始终是遗憾硕士论文没有到心理系去做实验的,虽然当日未必能有这样的设备条件。但我的确是也想把语言学,尤其是语法下沉到神经这个层面的。乔姆斯基的语言器官,读完本书后自然发现,粗糙了不止一点。作者一定要为意识这个心理学和哲学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寻找一个神经科学的根基,在我看他的尝试是非常成功的,很有说服力,而且真的比加扎尼加要有形而上的追求。这本书的观点真的可能只有具有分布式去中心传统的盎萨文化才能提得出:一方面是在行为主义和内省主义之间有质量的折衷,另一方面是意识是一个有物理基础的过程,不存在专门器官也无需,神经元突触的复馈、简并,这种又整体有高度分化的过程造成了有记忆的现在。其实在我看来,星系动力学也与之类似。06-28
  • 简不易
    老版寻觅不得,意外发现已出新版。原著精彩,重译更佳,值得五星。埃德尔曼在“意识是一种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的动态核心假说,与迪昂在《脑与意识》中提出的全脑神经工作空间假说有相似之处,符合神经进化的复杂原理,都增进了对意识的涌现机制的理解,但意识的主观私密性依然是谜中之谜。书中提到的复馈、简并等概念都是重要的思维模型,值得领会。译者顾凡及老先生的导读很棒,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令人敬佩。09-04
  • 叶云楼
    目前,关于意识,我看过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克里克的《惊人的假说》、坎德尔的《追寻记忆的痕迹》、科赫的《意识探秘》、达马西奥的《笛卡尔的错误》和《当自我来敲门》、加扎尼加的《双脑记》和《谁说了算》、迪昂的《脑与意识》、平克的《心智探奇》《白板》、侯世达的《我是个怪圈》、这本及埃德尔曼的《第二自然》和《比天空更宽广》等等。个人觉得以这本《意识的宇宙》对意识的探索走得最远,对人的主观体验这个终极之结也有自己的解释,虽然这个动态核心假设还只是假设,但毕竟有一个大致可以自洽的框架。只是,如何从神经元之间的交互作用能产生人的主观体验,这个问题作者虽然自认为其理论基本可以解释,但我个人认为他只是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更复杂的体系和框架中,仍然没能解决。这个终极问题科赫在《意识探秘》里也提到,这一环目前无解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