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出门看闪电
    足称惊艳,深谙北大文献工夫家法,洞开国际学术视野,文辞论述精当简洁,核心概念的阐发不游移枝蔓而趋于迫近紧逼之法。所谓秋水文章不染尘,或近于此。04-04
  • disgusting
    彭老师的书的确写得不错,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都是很值得学习的。他在这本书中所用的方法依旧是他在《中国哲学方法论》中所强调的中西参照——援引西方哲学与研究中哲的国外学者的思想观点从而更加清楚地阐述中国哲学中的“修身”问题。对于我来讲,方法的启发更加重要。做中国哲学的研究就是要具备这样宽广的视野。01-10
  • 胡桑
    在生活方式、欲望治疗的意义上中西哲学均有身心修炼。儒家是一种形塑(form)身心的学问,而不只是告知(inform)知识的学问。在这一点上,的确让中西哲学得以沟通。本书对从古典儒学文献的重读在伦理学层面呈现出了与人之主体、生活世界的亲缘性。不过在存在论、技术论层面,中西哲学又有着根本差异,如果能进一步揭示并承认差异,就会发现中西哲学中的身、心概念之冲突,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思想的紧张感和对话性。10-31
  • 山月不知心底事
    义理、辞章、考据皆很出色。义理分析剥丝抽茧,展现出很好的哲学训练;语言表达精炼准确,很难找到可被攻击的表述漏洞;考据的功夫在《近世儒学史的辩证与钩沉》一书中展现得更明显。彭国翔老师很擅长找材料、运用材料以及发现别人未曾措意但有研究价值的领域。想达到这种水平,我等学子只能继续修炼……06-24
  • 黑猫警长
    差强人意,一般水平,不够爽09-29
  • 木落
    一般般,论文缀合而成,不若陈立胜先生的《从修身到工夫》那般环环相扣,线索清晰。10-26
  • 归洋
    以“身心修炼”概括儒家功夫论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对以往的功夫论研究要么偏于“心”要么偏于“身”的纠正,作者在书中探索了儒学史不同时期最具特色的各种功夫型态,而贯穿不同功夫之间的正是其在最后一篇总结的“儒家功夫论三原则”。我觉得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比较研究策略,即将重心放在中国哲学文献的细致解读上,通过与西方哲学研究一流研究成果比较来凸显儒学与早期西方哲学的异同。大概只有把更多时间放在对古典文本的反复涵泳上,书中各篇对于文本别出心裁的解读以及对义理细致入微的辨析才得以可能。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