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低地
反馈
书名
低地
作者
裘帕·拉希莉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33957759
出版年
2019-8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页数
420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文学
小说
美国
豆瓣评论
影随茵动
2020/01. 裘帕•拉希莉身上的标签免不了后殖民的痕迹,但是她与大多数后殖民作家差异很大,因为她是女性作家,她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和感性。在《低地》中无论是投身革命的乌达安,还是认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苏巴什,亦或是成为遗孀改嫁后沉沦在身份错位的高丽,都是以个人的内在变化为主视觉,环境只是背景的底色,印度的底层、美国的生活,革命的理想,都不是裘帕•拉希莉直接讨论的对象。在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会向内的思考人的一生,就是把背景进行置换,这些人的故事是依然成立的,所以,她的作品超越了必定会给予她的标签,那些标签在很多后殖民作家身上是坚硬的壳,拉开了与大多数没有背景经验的读者的距离。但是裘帕•拉希莉是柔软的,后殖民的身份于她来说只是一袭长衫,是她用来完成人的宿命感仪式的最佳服饰。
01-03
曼靑
朋友们问我在读什么书的时候,我都会告诉他们,这是一本关于印度加尔各答两兄弟的小说。朋友总会回我说,只有他们俩吗?确实,我忽略了两兄弟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纽带型的人物,高丽。我该怎么描述这个人呢?一个哲学系的女学生、一个怀着遗腹子改嫁大伯的寡妇、一个抛弃女儿的母亲?我的思绪越来越远,有一幕突然闪现、然后定格。这个或许就是我意识中的高丽了吧。“阳光正是灼热的时候,当她走近时,他举起手,头朝着她的脸倾斜,在他们头上搭了个小小凉棚。这个姿势让她感觉掩藏在那一大群人中间,是跟他单独在一起的。感觉有别于周围的行人,感觉漂浮在城市的浪涌之上。” 这是乌达安和高丽初次约会时的场景。高丽因为犹豫要不要赴约而迟到了。我非常喜欢这一段的描写。这也是全书结尾的片段。很多时候,我们回忆的不是故乡,而是少年时期的自己。
11-22
黄蠢蠢
没几页就看出了兄弟俩的性格迥异。以为故事会这样发展,结果作者却写成了那样。
11-07
小青虫|凉皮版
故事没有特别触动我的地方,但依然喜欢拉希莉温柔灵敏的笔调,好久没看小说,不想试错,于是选了它。苏巴什和高丽都提前设想了自己的人生,因此他们不同意这人生不按预定的轨道演进,甚至用更毁灭的方式将其复归。苏巴什拒绝承认的是孤独,而高丽的是自己选定的丈夫,即使这选择是莽撞危险的。书里常有一成不变的自然环境,它们的无虞无恙反衬出主人公毕生都不能舒展的挣扎,因而那景色中带着一点嘲笑和残忍。前一阵才看到同是印度作家的阿兰达蒂洛伊关于疫情的左派分析,这部里却明显表现出了作家对左派运动的质疑,对这两个作家很感兴趣。
04-26
木南君
裘帕·拉希莉的译作陆续在国内出版,从《解说疾病的人》《不适之地》《同名人》到这本《低地》,这是位把自己的印度裔身份在写作中发挥到极致的好作家,是那种将来能写出更伟大作品的作家。五十出头,正是刚刚沉淀完前半生而后细细品味的年岁,也是好作品的高产期,我们曾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多少局限,将来就能在她的作品中看到相应的冲破局限后的张力。其实一个作家倘若能在其一生中找到一个真正的主题,沉浸在这个主题里,追本溯源,和主题一起成长,就是件很棒的事情。裘帕·拉希莉的主题就是“移民、文化冲突、寻找自我”,她不厌其烦地写,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不同选择下的移民和文化冲突,一直写到《低地》中特殊历史变革时期的自我与冲突,写得令人心碎也令人欢喜,爱与痛苦中有着惊人的崇高之美。
12-11
Aulis
读完后想起开篇不久讲到的红树的繁殖体,感觉这也是隐喻,同根同源,一母双生,落潮时掉下的是弟弟,涨潮时掉下的是哥哥。
12-13
鲁闽
一个跨越相当长时间的小说,通过不断切换视角,让沉重获得了轻盈,可见拉希莉的功夫和下了多大的功夫。死去的人会给活着的人留下什么?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想起发生在家人身上的类似事情,最后猛然想起王安忆写过的一句话——“ 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为什么?这种感受正是高丽回忆乌达安时体会到的,通过空间的区隔、时间的流逝,我们更加理解了过去,却也更加走不向未来,尽管时间本身会带着我们走下去,让我们把所有的经历都融为一体。
08-16
阿巴厮
裘帕·拉希莉写长篇也这么好看,属于克制而动人的那种。虽然摆脱不了美式创意写作的风格,但是风格之下,情绪仍然是饱满引人入胜的,人物都很有可看性,直到最后都没泄气。
09-10
信然
「在印度哲學中,三個時態——過去,現在,未來——據說同時存在於上帝裡面。上帝是永恆的,但時間被人格化為死亡之神。」——我之前看過拉希莉的短篇小說,覺得很不錯,但長篇小說是我更偏愛的「體裁」。這本《低地》,我很喜歡,有種高於我期待中的好。故事裡的人,性格設置非常巧妙,巧妙到你可以預見他們的人生走向,一切在意料之中又令人心酸。
11-21
小簟轻衾
和七年前第一次读拉希莉的感受一样,时间来回穿梭,而情感始终非常克制。顺便了解了印共(马列)革命史。
11-17
KEY-可以文化
《低地》英文版的出版,距离拉希莉摘下普利策文学奖已经过去了13年,从时间上来看,拉希莉的算不上是一个高产的作家,然而她的文笔愈发简洁而克制,在人物的勾勒上愈发成熟和游刃有余。拉希莉从不以上帝视角去注视和评判她笔下的人物,而是通过不同的角度,给每个人物以自我表达的出口。
10-23
邓安庆
一粒石子投入湖面,荡起了涟漪,此时石子沉了下去,只剩下了涟漪。晚来的人不知道有石子的存在,只看到涟漪一波波荡开去,直到消失。《低地》就是写这个荡开的涟漪,他们最爱的人离去了,活下来的人在这个只剩下涟漪的湖面上尝试过相互救助,也尝试过远离彼此,但是那一粒石子虽然看不见,却始终存在每一个人的心底。越尝试遗忘,就越无法忘却。当涟漪散去,湖面平静如初,而看湖的人多了一份惆怅。
06-01
恶鸟
印度加尔各答的动乱在两个少年的日常生活里活脱脱显现,作者很会写,也很聪明,借一个去美国游学的视角,再重新反身审视少年时的家乡、朋友、革命以及情感,包括移民和身份问题。就像作者点睛之笔说的,在印度哲学中,三个时态—过去、现在、未来——据说同时存在于上帝里面。
10-26
火山
今年编辑出版的美国小说里最喜欢的一本,拉希莉最早由曹老师在上海文艺引进,出的是《同名人》和《疾病解说者》,后理想国再版了《解说疾病的人》,其实拉希莉迷人的地方不在于移民主题或者身份问题,而是由此深入下去,她去展现、面对和拆解这些问题的方式,最终落脚的,既是人生的“无常”,也是命运的“有恒”
10-19
005
一直欣赏裘帕·拉希莉小说中弥漫开来的命运感。读完,可以回头看,首句是怎么开始的——那基本预示着他们各自的命。于是,在这里,小说可以用“一次”来修饰。
10-23
林培源
很久没读过这么荡气回肠的外国小说了。相比《同名人》明晰的叙述意图和指向,这次裘帕·拉希莉显然懂得了隐藏与克制。如果说《同名人》是在重构互文(与果戈里的联结)的前提下铺开叙事,那么《低地》则布满了小径分叉的不确定性:没有读到最后,你永远无法知道作者会将把你带向何方。故事的维度是多重的,而语言又如此凝练。没有《同名人》繁复的心理描写,但场景和细节仍极具冲击力。这部小说在不同的视角切换中叠加了人物的形象,让时间回流、倒灌,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低地”;革命、暴力以及不确定的人生,紧紧缠结到了一起。苏巴什、高丽和贝拉一生都在纠正错误与弥补罪责,同时,更多的错误与罪责产生了,每个人都落到了命运的罗网中,最终无法逃脱。
10-27
拙贝
上一次觉得书要耐心并很慢地读到最后才知道一部长篇的好还是读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即使到终篇也不爆发的隐忍,也许才是我们的生活最重与最轻的部分,激烈的戏剧性都刻入一日一日的漫长又重复的平淡里,痛苦和爱因此保有了时间的质感,它们发酵,而不会被遗忘。
10-21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