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病猫有猫病
    写的方法值得借鉴,明初双坛制度的关注范围广,无为的佛道管理祭田很有意思,还有坛户和各地祭祀金额的搜集,各地的各地县志运用得出与里甲制结合。明中叶以后资料相对局限,里社分割,宗族兴起,聚焦田野中的社簿、徽州的排日账和四保祭文,祭文可操作性高,不知道范围多广,民间传说分析很有意思,闾山、茅山、骊山学法。坛而不庙的风气为什么江南和其他地方衰落了比较好奇,明清国、郡、州级别的社稷坛祭祀情况也有点好奇。09-09
  • 八磚學士
    又解決一個知識盲區。07-01
  • 宁壹阁居士
    明代应该是历史上首次系统地对社稷坛、厉坛加以制度化,并尝试在乡村广泛、深入、持久地加以推行的一个朝代。02-04
  • Ceeceezoeng
    刘老师非常善于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灵性 学习!02-07
  • exhhhhhhh
    田野考察功夫下得很足12-02
  • Heaven
    追述了明以前社坛、厉坛的建制演变,以及明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两坛建设的缘由、士人对两坛祭祀的仪礼与两坛建设的设计,最后则探讨了明中期以后随着里甲制度崩溃,两坛建制亦随之变动,出现被宗族、同业团体等组织分割并垄断的迹象,作为“帝国缩影”的两坛变成了地方上凝聚地方、同业、同族认同的象征物,各地方也出于自身考虑对原初仪礼模式进行不同方向的改变,为了解释这一系列的改变,各地形成了一系列神仙鬼怪的传说故事对礼制变动进行解释,以本地经验为依托使得仪礼变革“合法化。全书在探讨礼下庶人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庶人改礼”的现象,环环相扣,值得一读。04-07
  • 纳西小伙
    2024.2.21 Knight Building地下图书室晚饭后读过。厉坛作为祭祀无人供奉之神灵和孤魂厉鬼的地方宗教建筑,在历经漫长发展后于明代被制度化,但在随后的清代因缺乏修缮维护而仅使其在乡村中身影消失。作为帝国中央控制在地方上的表现形式,祭祀主体从国家转向地方宗族,而意涵也包含着祈求丰产和防御(国家)剥削的双重暧昧特征。方法论与赵世瑜颇有相似处,同样由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历史学文献考证相结合。02-22
  • WSNBB
    三星吧,视角不错,但总感觉少说了什么11-27
  • 小布
    我的读书心路历程:社厉坛起到加强国家对民众礼教秩序的作用(结论平平,可以猜见)——社厉坛起到整合民间信仰思想,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的作用(有点新意)——社厉坛的发展与民间宗族的分化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厉害!这不就是我一直想做但做不出来的东西吗!)——斗法的故事是明清统治的具体化(莫名其妙,败笔)总之是特别有趣,瑕瑜互见的一本小书。05-19
  • Cherry Bomb
    其实还是在说帝国如何通过里社坛和乡厉坛整合乡村,最后一章讲两坛与传统乡村的关系比较有可读性,但是文中诸多史料和理论推断有些牵强,即史料单薄。最后一章认为社公作为帝国在地方的代言人,明末之后被排挤出祭祀和乡村之外,是百姓对王朝国家充满暧昧的看法,即后者对前者的剥削以及缺乏人性,这一全文主要的结论来得好仓促。。。。。。因为毕业论文选题,重读了一遍,三星变四星……06-26
  • 流惜子
    重新发现了一条近世社会国家意识和正统礼仪进入民间的重要线索,这一过程反过来尤为地方社会所利用04-25
  • 蜜三刀
    对明清官方社稷、厉坛祭祀制度的兴衰变化做了系统清晰的勾勒,但对民间社会本身固有的社、厉祭祀传统着墨不多,实际上,从唐宋诗文和笔记小说中可以了解,民间社会的社祀传统源远流长,并非因明代规定乡里祭祀制度方始存在。最有意思的最后一部分关于与要求血祭的社公斗法故事的谈论,作者把福建等地传说中的社公等同于官方社祀,缺乏论证。官方社祀对象只有石主,并无人格化的社公社婆,且官方祀典并未规定社祀需用血祭,社公的意象可能恰恰来自乡土固有祭祀传统,即所谓淫祀,因此祖先或道士驱逐社公的故事,反映的可能恰恰是对乡土祭祀的驯化,正与作者的结论相反。作者认为这个故事反映了民间社会把国家正祀想象成贪婪、嗜血成性的妖魔,未免上了西方汉学国家—社会二元论的当,难免意识形态投射之嫌疑。08-16
  • 豆友148793483
    “明清王朝在乡村传播的一个核心象征——一个帝国的缩影,一个为百姓带来丰收和康宁的神明,被表述为需索无厌、嗜血成性的邪魔,这种表述曲折地表达了帝国及其代理人在帝国一隅生活的普通民众心目中的一个形象”——《帝国缩影》03-25
  • 优雅骑士
    明王朝建立之初,首次整合了社稷和厉的祭祀,并以里甲为依托在全国各地乡村推行,试图将庶人也纳入王朝的祭祀体系。由此,社坛、乡厉坛作为帝国的缩影进入乡村,并对许多地区的社会文化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中叶后,虽然里社坛、乡厉坛相继废弃,但社、厉祭祀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各种形态继续存在于乡村社会。原本以里甲为祭祀主体的里社坛、乡厉坛被分割为不同村落、宗族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祭祀对象;两坛的供奉与祭祀逐渐从社坛转移至祠庙;原有的祭祀礼仪与对象则渗入乡村,成为了乡村礼仪体系和神明谱系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既是里甲体系崩溃的过程,也是村落、宗族乃至乡村会社等社会群体自我意识兴起的过程。在王朝礼制与地域社会的互动中,两坛也从大一统王朝统治乡村的缩影,转变为乡村自我表达的重要表征,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07-29
  • 星期六历史学家
    华南学者都有很强的现实关怀,或者说是在写人的历史,这本小书就是讲“国家”规范民间信仰、“教化”老百姓的推广社坛与历谈的种种,最后作者在一系列的民间故事里展示了他的问题意识,民间传说里贪得无厌、邪恶的社公就是老百姓心里的国家代理人,就是帝国缩影。这个民间故事算是一种无意识的通过传说抵抗?但是,不管怎么抵抗还是逆来顺受,我们都无法否认“国家”以微观权力或者意识形态的模式无孔不入的影响底层人的生活。看明代历史能看成明粉的,我现在是完全无法理解。05-22